孙中山的家世――资料与研究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目录        

三、调查访问材料(D)

 

 

翠亨附近孙氏祖墓情况*

 

    在翠亨附近的孙中山先代及亲属墓,大致分布在三个地点。一处是犁头尖山脚西面,即现在中山纪念中学背后附近,此处有孙中山之父孙达成墓,兄孙眉墓,及在犁头尖山脚南面的侄孙昌墓。第二处为犁头尖山腰,土名竹高龙的地方,该处有七穴山坟:始祖婆陈氏,五世祖礼赞公,六世祖乐南公,七世祖耕隐公,八世祖怀堂公,十四世祖殿朝公及祖妣墓地。山腰南面土名皇帝田的地方,有十六世祖敬贤公的墓。据《孙氏家谱》记载,此处部分祖墓系于一八八○年(光绪六年)从涌口村附近迁来的。第三处为翠亨村以北二公里多崖口乡附近谭家山(土名猪肝吊胆)的孙宅山庄。十一世祖瑞英公,十二世祖连昌公,十三世祖千公,葬在第一排,孙中山长女孙娫葬在第二排末穴。此处集中了孙氏大多数山坟,共三十九穴。此外,地名黄草岗有孙中山祖母黄氏的坟墓,未立碑碣。

    据曾参与孙氏祖墓迁葬及一直管理、祭扫孙氏祖墓者称,谭家山孙宅山庄的祖墓是三十年代始从犁头尖山脚的看山田、上林边等地迁去。约在一九三二年左右,唐绍仪任中山县长时,因要修建中山纪念中学,须将孙氏部分祖坟迁走,由西南政务委员会拨款,唐绍仪亲自过问,经过选择,最后买下谭家山的一片平坡地及附近一些田亩,作为孙家的墓地。原拟把全部祖墓集中迁葬此处。孙科对迁葬事颇为关心,曾派人请到一位杨姓风水先生来翠亨勘察孙氏各处祖坟的风水,他还写下一张纸条,孙社正看过,大意为:“请杨先生勘测各处山坟,若风水好的,可保留下来不动,其余则可迁往孙宅山庄”。经杨勘测结果,认为竹高龙的各穴山坟,风水俱佳,不宜迁动。而风水最佳的是孙中山祖父敬贤公葬在皇帝田的墓,以及孙中山祖母黄氏葬在黄草岗的墓。在犁头尖山脚(今中山纪念中学背后)的孙达成、孙眉、孙昌之墓亦未动。其余在犁头尖山脚绝大多数坟墓则迁葬孙宅山庄。十一世祖瑞英公因有过祠堂,翠亨孙氏都是他的后代,故孙社正对瑞英公的墓印象较深,记得原在上林边。与《孙氏家谱》所载瑞英公葬地一致。迁葬工作主要由孙社正与另一族人(实为孙姓养子)孙锦兴负责。他们督工把原墓各个金塔(骨殖塔)挖出,另装入新塔。又因旧碑大小不一,精劣各异,故一律废弃,雇请石工打制统一形状之墓碑,碑碣则按原墓镌刻。后来犁头尖山竹高龙地各墓的碑亦按此规格换过。唐绍仪曾有将孙宅山庄扩充成陵园,并在其中修建亭台的计划,但因呈报拨款费时,审批太慢,不久“七七”事变发生,修建陵园的事就无从进行了,故孙宅山庄各墓至今仍是泥坟,三十年代时的样子维持至今。

    孙社正老人说:“迁葬一事,自始至终,都通过孙科、孙满等人,卢夫人与孙妙茜姑太也予以关照过的。”解放以后,孙氏的祖墓基本保存完好,历年都由孙社正父子祭扫维修,近年来由中山故居纪念馆拨款助祭。

    孙中山本人是没有什么封建观念的,他生前一直没有对祖坟加以维修扩建,他的亲属坟墓与当地老百姓完全一样,(孙眉、孙昌因系公葬,故例外)从此也可以反映他的民主精神。

孙氏列祖各墓,从第五世祖礼赞公起至十九世姑娫,多数名讳可与《孙氏家谱》、孙氏《列祖生没纪念部》对应。其间尚缺第九、第十两代。这些墓葬对研究孙中山的家世是有价值的实物证据。

 

据中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中山文史》总第10辑,1986年10月出版。

 


孙中山祖籍紫金中坝的名胜古迹

 

张玉杰  陈国岐

  

    中坝原名中镇属长乐(今五华)管辖,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人类栖息繁衍,是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驻兵之所,又是孙中山先生入粤始祖的开基地。这里山高地宽,山环水绕,峦峰叠翠,林木参天,邑人先祖留下许多古迹名胜。

    公馆:座落在紫金县中坝镇北面的黄牛挨磨山麓,是孙氏入粤始祖的开基地,也是孙中山先生的祖籍。相传明代永乐(14031424)年间,孙氏始祖孙友松偕弟友义,从福建长汀南移嘉应州长乐,落居于上镇约发昌村。时值时局动荡,旦尚未置县,故多有农民起义,官府也常来“剿劫”,又由于姓氏之间,宗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有械斗发生。孙氏为保护本姓利益,便在发昌村孙屋排建一拳馆,邀请族中的青壮年人,练枪习武。明末孙氏十一世祖孙鼎标,得知先祖遭兵乱由中原迁至江西,后移闽再陟粤的族史,对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恨之入骨,从小就精心习武,练就一身高超武艺,随着年龄增长,他成为一个身躯魁梧,气力过人,且又食量大,故人称为孙大食。为保护族中利益,他主持武馆,广招门徒,后因清兵入关,邑中解元钟丁先募兵勤王,屯兵中镇凹下山,即拜鼎标等人为千总,鼎标与子连昌受命出兵福建,后联合博罗的丁先同科举人韩如炎起兵及至惠州,故称公馆。

   卧龙岗新石器遗址:与公馆隔河相望的中山中学后枕是卧龙岗,近年来这里出土有磨制石斧钺,“田纹”、“米纹”、“云纹”的陶片,据省考古学家考证,卧龙岗和相距10公里的敬梓鹅山都是新石器遗址。

    中山中学:卧龙岗山麓是中山中学,1942年乡人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乡绅张仿渠等人倡导而建。孙中山长子孙科先生还亲自为该校书写校名和校联,校名为“中山中学”,校联为“和平”、“奋斗”。现经重修面目焕然一新,园丁们辛勤劳动,为祖国四化建设精心培育英才。

    石笏斋:距中坝2公里处的中镇山,有一石,高丈二,大八尺,端正如笏。明代永乐年间举人黄镛建斋于此,隐士黄石公常憩此处。知县侯启御闲游至此,见斋边梅树环绕,又在悬崖中有一敞石,望之如亭,叫好不绝,即起名为“梅亭”。

    碧云古洞:是道家胜地,远山清秀,近水潺潺,游人到此,真有如步入“仙境胜地”一般。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率兵入粤抗金,曾驻兵此洞,挥笔写下“壮帝居”正楷大字于正殿。后人在洞门树一大石碑,刻下一首形如竹叶的诗,诗曰:“大节千霄日,牙青壮古今,东君卿写意,挺拔万年根。”现在庙碑完整无缺。

离中坝10公里处的敬梓乡,是清代广东第一才子宋湘的祖居地,并有汤泉,可供游泳。

 

据《岭南文史》1989年第2期。


在翠亨附近的调查访问

 

第一次调查访问*

 

调查访问主题:1、翠亨一带居民的状况;

              2、翠亨一带客家人祖先由何处迁来。

甘桂明:

    翠亨镇有4个管理区;翠亨、崖口、石门、下沙。石门全为客家,无混杂,多数姓甘。翠亨管理区有4个村:竹头园、平顶、长沙埔是客家,唯有翠亨村不是客家。下沙是水上人家,俗称“水流柴”、“家”,说是从番禺来的。崖口全不是客家,讲本地白话。

    石门甘姓祖宗,我们知道是从紫金迁来,1991年紫金还有人来过。(问:甘姓和原籍紫金还有无来往、联系)。攸福隆村解放前同紫金有来往,听一些老人讲,也去过紫金,现在紫金建有祖祠,香港攸福隆同乡还送了烧猪到紫金的祖祠。199112月,紫金修甘氏族谱,因为没有中山一脉的内容,有人下来了解。近年,紫金人甘湘华来石门耕田,因为他听自己父亲说有姓甘迁到中山,要他来找甘贡三,甘湘华父亲同甘贡三有过来往。

    当地甘伟雄有一本族谱,“文革”才失传。他对历代什么祖、什么公都很清楚。我们解放初参加工作,所以对族谱不大清楚。

    (问:当地客家人风俗与本地人同不同,以往有无缠足者?)

甘水连、甘国雄、甘桂明:

    石门客家人没有小脚女人。

甘国雄:

    我阿婆过身时,我已十多岁,我阿婆是大脚的。

甘桂明:

    我八九岁时,我阿太八十多岁,没有小脚的。现在石门还有不少老人家,都没有小脚的。

    (问:客家人与讲本地话的人通婚的多不多?)

甘桂明:

    客家人、本地人通婚,以前很少,只有很穷的人才会。现在多一些。解放前兰溪百多户,只有三、四家和本地人通婚,可以数得出来。

甘水连、甘国雄、甘桂明:

    翠亨镇的客家人70%姓甘:攸福隆、龙舟地(现逸仙水库)、新村、兰溪、书房坳、后门坑、甘竹山、田心、白石岗、剑首、龙田、大象埔、三家村,以上都姓甘。

    杂姓的:练屋(姓练)、杨贺(姓杨或姓贺)、张琶歧(姓何)、张洛坑(姓谢)、木子埔(姓谢)、峨嵋(姓徐)。官坑(姓谢)是一条小村,后来住的人都搬走了。葵坑遗址还在,人都搬走了,(姓什么不清楚)。还有两个村:黄头、张洛坑。张洛坑本应叫“獐鹿坑”。

    (问:客家村有无孙姓)

甘水连:除翠亨以外,没有姓孙的。客家村没有姓孙的。

    (问:客家人平时讲什么话)

甘国雄:我们回家都讲客家话,同外人讲本地话,紫金的同宗来同我们讲话,口音已经不一样了。

甘水连:我们回家都讲客家话,在村里讲客家话,三句不离客家话。

    (问:翠亨村以前有无客家人?)

甘桂明:翠亨村在解放前都没有客家。

甘国雄:解放前,石门九堡包括竹头园、长沙埔、平顶,石门九堡都是客家村,但不包括翠亨。

    (问:以往同本地人关系如何?)

甘国雄:本地人称我们“挨子仔”、“挨子佬”。我们都住山坑角落,为避免械斗。我们也说本地人:“Xisa佬,Xisa嬷,煮饭不煮茶”。崖口人在解放前欺负客家人。

    解放前,石门客家人很少有书读,初中毕业的也少。由于生活条件差,读书的人比本地人少,多数文盲、半文盲。

    解放前,客家地主不多,有也是十亩八亩田的。兰溪有两家是地主,肯定是华侨。

    (问:住房和本地人有无区别?)

甘桂明:区别不大。

甘国雄:以前,石门有砖屋、泥砖屋、舂墙屋,99%都是平房。现在变了样,很多楼房。

    (问:出外的情况如何?)

甘国雄:外出谋生很普遍,到秘鲁、檀香山、南洋,每条村都有。1819世纪,兰溪村的多数去秘鲁。

甘桂明:外出的人多过留在本地的人。以前拜太公分猪肉,就知道外面的人还多。

甘国雄:我的一支,去了两个叔公,一个堂叔公,两个阿叔,多数去了秘鲁。

    (问:你们对紫金迁来的情况清不清楚?)

甘桂明、甘国雄、甘水连:我们从长辈得知祖先从紫金迁来,但不知什么时候,从什么村。可能有三四百年。

甘国雄:我是二十五世,葬在村背的太公第十七世。

甘桂明:我是二十二世。

甘国雄、甘水连:我们从小都没听过有族谱。

甘桂明:我家的一本是“文革”才烧的。保存得很好,用牛筋穿,红色栏格纸抄写。

甘国雄:我们以前的神主牌都写“渤海甘姓”。白企、合水口、长沙埔都有不少姓甘的。

    (问:客家人有无住入本地人村庄的?)

甘桂明:客家人都是聚居的。一家客家人不会搬入本地人的村庄。

    (问:是否听说过孙中山是客家人?)

甘桂明、甘国雄、甘水连:我们从未听说过孙中山是客家人。

甘国雄:客家人都住在山区。白企、合水口、背头里都是山区。沿海多是本地人。还有东区的长江、大寮,整个五桂山镇(石鼓挞、石楼坑、石营桥等)。以前欧初打游击都得客家人支持,抗战时客家人受害特别多。现在,客家人的村经济上还是比不上本地人,因为条件不同。

 

据本馆藏记录稿。

     

第二次访问记录*

 

问题:1、翠亨附近居民状况

      2、孙中山家族是否客家人

甘伟雄:

    我以前有一个简单家谱,我是既沾公21传孙,对祖上来龙去脉了解较多。

    我们石门有很多村落,多数是客家人。整个五桂山区全部是客家人,大部分来自紫金,还有来自增城、博罗。紫金来的姓甘最多,石门姓甘占80%以上。我们老祖宗在长乐大坪,后分支到甘田。后来有两兄弟下香山,十二世祖既沾公(住田心)和既济公(住兰溪)。

    我们的家谱是

    十二世     既字辈          既沾  既济

    十三世     和字辈          和智

    十四世     奕字辈          奕汉

    十五世     物字辈          物利

    十六世     秀字辈          秀明  秀英  秀高

    十七世     联字辈          祥联  毓联  开联

    十八世     庆字辈          庆隆  庆祥

    十九世     元字辈          贞元  瑞元

    二十世     建字辈          建南  建波

    二十一世   兴字辈          达兴  中兴

    二十二世   泽字辈          泽伦

    甘姓除了田心、兰溪,还有攸福隆。攸福隆甘先一郎,紫金南塘人。

    谢姓也是来自紫金,什么地方不清楚。

    我们甘姓来自渤海郡(山东高邮)。

    客家人宗族观念很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不会忘记祖先来历。以前,与本地人通婚的很少。

    我们这一辈人都知道祖上从紫金迁来,3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解放前也有人回紫金拜过老祖宗。家中老辈很念祖,都向后辈讲述祖先来自紫金。

    翠亨村没有客家人住。我也听人讲过孙中山老祖宗是客家人,孙家原住迳仔,后来迁到翠亨,听说只落来几辈,是他阿公才来的。有老人讲孙家来自紫金,也有老人说来自东莞,不很清楚。

    这一带没有姓孙的客家人。在中山也没有听过姓孙的客家人。

    客家人和当地人以前也有矛盾。但和翠亨村一直和睦相处,没有打过。但同崖口就有争斗。没有用枪,用手脚、锄头,事情发生在抗战前。翠亨村是讲本地话的,同石门没有争斗。以前石门村客家人租了翠亨陆、杨姓人的田,他们是华侨地主,比较通情达理。每逢天旱,会适当减免田租。我们客家人送租去,有时他们会给点零食给小孩。因为翠亨周围被客家人包围,他们也不敢对我们恶,大家相处得很好。

    翠亨一带的田都很瘦。

    中山的客家人,不少在政界做事。如甘子贤、甘伟光、杨社(淮海战役时当师长)、李斌、凌伯棠(合水口人)、甘玉明(市委、龙田人)。不少中山客家人在省、市、军队任职。

    我有一首石门村名的七言诗。(另纸)

    客家人有罗、幸、官、黄(灯笼坑 )、王、梁(三乡)、曾、林等。当地孙、谭、程姓没听说过有客家人。

    社会风气,客家村一般比讲本地话的村好一些。

 

据本馆藏记录稿。


* 翠亨附近孙氏各祖墓由本馆保护、管理,本馆于20世纪80年代初对全部墓地做过详细勘查。此为当时的勘查记录。

* 1992年1月13日晚,本馆李伯新、萧润君与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林家有等学者访问了石门兰溪村前生产队长甘水连(时年73岁)、田心村民甘国雄(时年65岁)和翠亨宾馆离休干部甘桂明(时年67岁),此为当时所作的访问记录。

 

* 1992114日上午,本馆李伯新、萧润君与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林家有等学者在翠亨访问了石门供销社干部甘伟雄(时年57岁),此为当时所作的访问记录。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