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家世――资料与研究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目录        

六、研究与评述(T)


来自闽南?源于赣南?国父是客家人!?

¾¾两岸史料阻隔,学界无法肯定

 

江中明

 

    国父孙中山先生是不是客家人?大陆史学界近年发现国父远祖来自江西赣南的家谱。这项发现,推翻已故客籍学者罗香林教授所说国父先祖是来自闽南的说法;这项翻案资料因两岸学术阻隔,本地学者无法考证。学界表示,即使国父远祖是源自赣南而非闽南,也无法肯定说他是或不是客家人。

    罗香林是著名客籍史学家,晚年旅居香港,曾出版《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和《国父家世源流考》等书,至今客籍同胞都服膺他的说法,国父是杰出的客家人物。但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张玉法表示,史学界过去未曾确切肯定国父是客家人。

    罗香林在民国卅一年出版的《国父家世源流考》中指出,国父的远世,唐以前住在陈留,是中原世族,到唐僖宗黄巢变乱时,其远祖公迁居江西宁都,经过五代,繁衍子孙众多,散布在赣南和闽南等地,元明之际,才从闽赣迁粤。

    国父的入粤始祖友松公,即是从福建长汀河田迁粤的其中一支,其后十一代都住在广东紫金忠坝,十一世祖鼎标公,曾开基在忠坝公馆背。

    国父曾告诉林白克(Paul Limbarger),他的家庙在东江公馆村(Kung Kun),罗香林考证林白克撰写的孙逸仙传记,国父十二世祖于康熙年间由紫金迁居增城,不久又迁到中山县涌口门村,过两代,再迁翠亨村,自入粤始祖到国父,总共传了十八代。

    罗香林这本《国父家世源流考》,书前有先总统蒋公“载德世”题字,并有国父哲嗣孙科及邹鲁、陈立夫、吴铁城等人作序。但是罗香林在书后结论中也表示,历史的研讨,全凭资料的获得为准,而资料的搜访,又往往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他的考证,自国父入粤始祖友松公以上到公的世次名讳,皆因资料不足,不能明述。

    罗香林并曾表示,客族原是中原汉族,活动范围原在北起山西长治,西到河南灵宝,东达安徽寿县、南到湖北黄冈、黄陂的区域之间,自公元四世纪起,同受五胡乱华、黄巢之乱、宋高宗南渡等影响,陆续自中原避难到湖北、安徽、江西,以至广东等地。

但史学界表示,罗香林的说法,史界及部份与国父同期的老革命党员一直有歧异,唯因历史考证最重要的史料仍然不全,因此始终未有定论,大陆所发现的国父先世家谱,也仅见目录,未见全文,学界迫切希望政府在两岸学术交流迅速开放脚步,让学术归学术,考证详尽史实。

 

据台北《联合报》1989年10月18日。

 

 

 


港台学术界对孙中山先生家世源流问题的争议

 

刘孔伏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在中国的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像孙中山先生这样伟大杰出的历史人物,历来都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对象,论著丰富,考证精详。可是,迄今为止,关于孙中山先生家世源流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争议颇大。笔者仅就所见港台学术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论争文字,择其要加以介绍,供读者参考。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据孙中山先生故居所藏孙氏列祖生殁纪念薄记述翠亨孙氏世次,仅起自十二世祖连昌公,而连昌公以后十三世祖至现代二十世祖,名讳班班可考。惟连昌公上代十一世祖以前之列宗名讳及何时始迁入香山县涌口门村(翠亨村属涌口门村孙氏之分支),却无记载。又据《孙总理家谱序》云:“始祖、二、三、四世,俱在东莞上沙乡居住。五世祖礼赞公,在东莞迁来涌口村居住。妣莫氏太安人,长子乐千,次子乐南。乐千居左埗头,乐南居涌口。乐千、乐南祖,惟因粮务迫速,过回东莞,未曾回来,得存莫氏母牛路坟同墓。长子因马贼潦乱,不能回来。兹于乾隆甲午年十一世祖瑞英公,即迁来迳仔蓢居住,建造祖祠。”由此可知,孙中山先生家世源流出自广东东莞县上沙乡。因此,学人论著中均持此说,如吴稚晖在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会演讲中称其先世从东莞搬到香山县。

    解放前,在《西南党务月刊》第十四期上刊登了函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请核办上沙乡孙绳武等请修正总理始迁祖案的文章,第八段载《总理世系图》,其第五世祖礼赞公,生二子禘儿、禘宗。禘儿,中山四区左埗头始祖;禘宗,中山四区涌口乡始祖。由涌口再分支六区翠亨乡,而生十二世祖连昌。同期又刊登了东莞县长邓庆史调查上沙乡孙氏源流之呈文云:“惟该谱支派图上,关于立祖栏内纪录之莫氏,禘宗,及生二子之‘二’字,字迹与原笔迹不符,似属后来加入。再查上沙孙氏宗祠先祖牌位,由贵华祖起,至禘儿祖止,依次排列,又未见禘宗牌位。似应向涌口村再行详查,方能明确。”这表面上好象是关于五世祖礼赞公或六世祖禘宗搬迁涌口乡的问题,实际上牵扯到孙中山先生家世源流是否出自东莞的问题。再加上孙绳武等人提出的谱系图仅列六代,下距十二世连昌公,其间缺七至十一凡五世,这就不能不令学者产生怀疑。

    三十几年前,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港台著名家谱专家、香港大学教授罗香林先生(现已转任香港珠海书院文学与历史研究所所长)著的《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该书旁征博引,资料丰富,认为东莞说不能成立,并提出了新的见解,谓孙中山先生家世源流应出自广东紫金县。其据为美国人林百克氏(panl Lin barger)所著《孙逸仙传记》云:“记得有一天,著者问孙博士道:‘博士,人家说你是生在火奴鲁鲁的,这话确不确?’他笑着(当他说到同志的时候总是笑的)说道:‘这种传说,确是有;我的几个过于热心的同志,以为我倘若说生在火奴鲁鲁,便可以得到美国政府的保护,而同满清反抗。我也确是在那里住过几年,所以他们便这样说。其实我和我的几代祖,的确是生在翠亨村里的。不过我家住在那里,只有数代。我们的家庙,却在东江的一个龚公村里。”(见开智书局译本)东莞为广州府属地,与南海、番禺、顺德等县并称,所谓“南番东顺”是也。虽其地在东江最下游,然依奥中旧俗,自博罗、惠阳以至紫金、河源、龙川等县,始称东江属县。孙中山先生口述家庙在“东江kung kun(公馆)”,因而东莞之说不能成立。罗先生又在东江流域寻访有名“公馆”之地,结果在紫金县找到名“忠坝公馆背”者,今称“中心坝公馆背”。邻近有姓孙的,并有祠与公馆背相接,即所谓“黄牛挨磨”祖祠也。紫金忠坝孙氏光绪二年重新修族谱抄本所列十二世祖为琏昌公,与孙中山先生故居所藏列祖生殁纪念薄中的十二世祖连昌公,仅多偏旁“王”,世数皆相符。因此,罗先生认为应该视为同一人,从而提出了紫金说。

    罗先生《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首有孙中山先生之孙孙哲生和国民党元老邹海滨、吴铁城、陈立夫为之撰写序文,颇为称许。因此,该书出版后风行一时,紫金说影响极广。不过,紫金说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忠坝孙氏族谱与孙中山先生故居所藏列祖生殁纪念薄中十二世祖名相近似,可能是出于偶然的巧合,这在谱牒学研究中极为常见。而且,忠坝孙氏族谱所记琏昌公“移居曾(增)城,于后未知”,而这支增城孙氏又何时移居香山县,尚无史料加以证明,这就不免有“移花接木”之嫌。

    一九八四年八月出版的香港《新亚学报》第十四卷第二期上刊登孙中山先生后裔孙甄陶《读罗著〈国父家世源流考〉存疑》一文中,不仅指出了紫金说的不足之处,而且对林百克氏所著《孙逸仙传记》译文提出了异议。林百克氏那句英语原文为:“The village of our ancestral temples is at kung kun on the East River。”若将kung kun二字译作“东莞”,则全句可译成:“吾人祖祠所在之乡村,乃在东莞,属东江水域。”如此则全句文义,简单明了,更无须加以注释说明。如果译作“公馆”(kung kun),恐怕无人能了解到属东江水域之紫金县内“忠坝公馆背村”,即罗先生所简称的“东江公馆”。东莞英文为Tung kun,与公馆英文声母“K”稍异,这或许是笔误,亦有可能属听误译误。孙甄陶先生还进一步指出,虽然广东各地孙氏多自外省迁入,其原流派别不一而足,但就中山县而论,却又似未尽然。他早年闻本乡父老言,吾族在粤始祖讳恒所,仕南宋为谏议大夫,卒葬广州白云山。其后裔子孙,分入东莞、中山、新会三县定居。每当春秋佳日,如清明、重阳等节,三县裔孙,按年轮流赴广州白云山省墓,沿袭至今。又见沙边孙族家谱残本首称:“第一世太祖宋将仕郎,讳天球,字汝球,号恒所。孙公,先为南雄府保昌县沙水里人。仕理宗朝,为广州路官,因家居于羊城华宁巷焉。公生于南宋宁宗庆元元年,岁次乙卯四月十三日辰时,终于景定四年,岁次甲子十一月二十日未时,享寿七十岁。妣氏梁,生于庆元丁巳三年六月十三日酉时,终于咸淳乙丑元年三月初四日卯时,享寿六十九岁。生二子,长希文,次希武。公与氏合葬于省白云山土名后厄山第三臂,坐申寅兼坤艮之原。”此家谱所记与本乡父老所言,尚无大异,可知父老言传不假也。

当然,东莞说和紫金说各有所据,目前尚难断言孰是孰非,有待于学术界作进一步地探索研究。孙绳武所列世系图缺七至十一凡五世,大抵其时适当明季东南沿海不靖及明末战乱、清初迁界,以致粤东濒海居民流离失所,庐舍为墟,祖祠为兵燹毁坏。人民救死不暇,自难顾及族谱之完整保存,中山翠亨孙氏族谱之有罅漏,大概亦因于此。如果国内外学人共同努力,认真搜求,或许能够发现新的史料和新的线索,揭开孙中山先生家世源流之迷。

 

承蒙香港新亚研究所全汉升教授惠赠有关资料书籍,特致谢忱!

 

据《太原师专学报》1989年第3期。

 

 

 


国父不是客家人

 

施荣安

 

    十月十八日贵报专文讨论国父是否系客家人的问题。

    我的舅父于抗日时担任情报员,负责广东之中山、新会、江门、港澳等地区,与翠亨村之国父家族及邻居甚熟,从未听过国父之族人以客家语交谈,他们日常生活均以广东话言谈,盖广东的客家人在外用广东话但在家族内一定使用客语交谈的,正如台湾地区的闽南人、客家人一样。

或许,国父的先祖可能是客家人,但传至国父的前几代已与一般的广东人相同了。

 

据台北《联合报》1989年10月28日。

 

 

                                      


认识国父家世

¾¾由联合报载国父不是客家人说起

 

陈运通

 

    联合报七十八年十月十八日专文讨论国父家世史料,谓国父是否客家人,无法肯定,同月廿八日联合报又刊出台中大里施荣安《国父不是客家人》一文,内容更简单而不深入。

    兹就笔者查考所及,提供数点,以作大家参考。从资料上看来,国父是客家人,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早在一九八四年(民国七十三年)六月廿九日笔者旅居美国期间,见华府邮报刊载:“国父族谱在大陆江西省宁都县发现”,惟中共并未公开详细内容,无法探其究竟。

    研究国父家世的学者甚多,著作亦不少,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如:

    一、一九四二年(民国卅一年)史学家罗香林著:《国父家世源流考》。

    二、一九七○年(民国五十九年)孙科著:《八十述略》(手稿现存台北市国父纪念馆)。

    三、一九八三年(民国七十二年)谢福健著:《国父家世源流汇述》。

    四、曾任国父大元帅府警卫团营长,现任世界客属总会会长的薛岳上将。

    五、久居阳明山庄的国父哲嗣孙科夫人孙陈淑英女士。

    六、中央研究院院士陈先生。

    综合以上各位学者、国父家属、部属等人所得的资料及谈话记录,对国父家世源流与信仰,可增加更多的认识:

    一、国父与一般客家人一样,来自中原,其上世系出河南陈留,因御黄巢之乱,南迁江西宁都,经五代再迁福建长汀,明朝永乐年间有讳友松公者,再迁广东紫金,历十二代有讳连昌公者,反清兵败,乃迁增城,旋迁中山。自紫金开基祖孙友松公至国父,凡十八代。

    二、孙科著《八十述略》中,曾说明其上祖迁徙经过历程,并说,国父祖先深明大义,重气节。宋亡不仕元,明亡不仕清,如此相传民族大义,对国父的思想影响很大。

    三、一九七三年(民国六十二年)世界客属总会,在台北筹办第二次恳亲大会,(笔者为筹备委员之一)孙科先生,承认他是客家人,是年六月廿六日来函欣然接受大会名誉会长之职,并曾告诉筹备人员说,国父亲自告知,他是客家人,家在广东省永安县(即紫金)。

四、薛岳上将现仍健在,居嘉义及台北,他追随国父多时,他也说国父是客家人,家居紫金。交谈时,与客籍同。

 

        据台北《广东文献》1990年3月。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