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集思专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正当时

首页 > 馆务公开 > 媒体关注

郑集思专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正当时

发布时间:2007-10-23    

    中山文化消费节已落下帷幕,节日期间,全市文化消费出现空前盛况:电影观众上座率比往年翻了一番、图书销售比往年黄金周增长30%、一些高雅演出和讲座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文化消费节结束了,但文化消费意识被激活了,这预示着全市文化产业迎来了一个长足的发展机遇。




    “同样是花100元,你愿意去吃一顿饭还是选择去看一场高雅演出?”“我会想到去请朋友吃饭,除非别人送票给我。”














     发展文化产业须改变市民文化消费的“面子”观














    文化消费意识的强弱是一个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样是花100元,你愿意去吃一顿饭还是选择去看一场高雅演出?”“我第一时间会想到去请朋友吃顿饭,只有别人送票给我,我才会去看演出,因为没人送票去看演出没有‘面子’。”以上是记者同一个朋友的聊天。记者的这位朋友是一位白领,受过高等教育,月收入六七千元,完全有能力消费得起一场高雅演出。为何他会选择去同朋友吃饭,而不是去看演出,理由是花钱看演出没“面子”,这个理由显然有些牵强,深究一下,不难看出这位朋友的文化消费意识不强。




    对此,市文广新局局长郑集思也有同感。他告诉记者,就在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时,文化部门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市民在吃、穿、交通等花费上非常舍得,但要他们买张票看场演出,他们就舍不得。郑集思感慨:“现在相当部分市民觉得,请客吃饭,吃不好,没面子;同样,没人送票,自己掏钱买票去看演出也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情。他们的意识里就没有把文化当一回事,没有把文化消费看成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不觉得买一张票去看演出,体现出自己的品位,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他也没想到,我能够买得起价格昂贵的高雅演出门票,是件很体面的事,归根到底是观念问题。”出于上述原因,郑集思介绍,当初在给文化消费节定名时,有人曾提出文化欢乐节、文化嘉年华等等,之所以取名文化消费节,就是要引导市民的消费意识。




    据全市2001年调查显示,我市文化消费水平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是因为市民对文化消费认识不够,市民还没有把文化消费当作一种生活的必需,在日常生活中,还只有对物质的需求,并没有把精神上的必需放到应有的地位。行内人士认为,文化消费和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当一个城市的市民文化消费意识不强,消费水平不高,消费群体无法形成,导致对相应产业的需求不大,形成不了市场,企业没有足够的发展动力。




    文化产业包括哪些门类,目前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进而导致出现一些误区:我市有基础、有实力的项目没有打造好,反而在赶潮流。




 









       发展文化产业亟须正确界定何谓文化产业




 














    郑集思介绍,虽然现在文化产业已成为炙手可热的名词,但究竟何谓文化产业?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界,对此理解均有偏颇,文化产业包括哪些门类,目前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进而导致出现一些误区:我市有基础、有实力的项目没有打造好,反而是在赶潮流,追热闹,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地去发展一些跟自己关系比较远的产业,多年过去了却一直没有一个好的抓手。




    记者采访了解到,外界有“中山是一个文化产业输入型城市”的说法,其实不然,实际上,我市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产业输出型城市,如包装印刷、音像电器、游戏游艺产业等,我市在全国市场上都占据了相当份额,我市的游戏游艺产业甚至占据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目前,我市文化产业骨干是包装印刷、游戏游艺、古旧家私、文化旅游、音像电子、媒体。意识到自身的优势,郑集思介绍,这几年来,我市在立足自己条件基础上,挖掘资源,整合市内力量,为文化市场的形成造势,其中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此次文化消费节其目的之一就是为加速文化市场的形成造势。在这种发展思路下,我市相继成立了出版、音像、网吧、游戏游艺等多个行业协会。2003年,市文广新局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法规科,并请来广州市社科院进行调查,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把脉。




    郑集思说:“这次文化消费节是在作一次探索,不指望它有多大的成功,只希望它对市民的消费观念能有所影响。就如电子游戏游艺机,由于种种原因,市民一直对它有误解,甚至被市民称为“电子海洛因”。通过消费节,让游戏游艺机亮亮相,让游戏游艺、网吧在市民心中建立起一个健康的形象,进而树立起一种健康的行业形象,促进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政府部门,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要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好的氛围。”




     文化产业年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到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12%以上……




 









         “十一五”规划绘全市文化产业蓝图




 









    多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户籍人口人均GDP达7000多美元,社会正处于精神文化需求旺盛期和文化消费膨胀期。与此同时,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时期,我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由投资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粗放外延型向集约内涵型转变,创意经济将成为我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选择,发展具有高技术、高产出、高智慧、高才艺、低消耗、低污染等特征的文化产业,成为我市实现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综合各种条件和发展环境,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了目标:文化产业年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到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12%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30亿元,占GDP的10%左右。




    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我市2004年文化产业竞争力在全国200个城市中排第28位。2004年经济普查初步数据显示,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有5416家,实现增加值42.32亿元,占GDP的5.2%,销售税金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5%。从文化产业内部结构看,印刷业、文化用品及设备生产、文化用品及设备销售、旅游文化服务业是我市目前四大文化支柱产业。以文化娱乐、文化会展、广播影视、报业等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成长性。




    根据规划,我市将做大以文化艺术业、报刊业、影视业、广告业、出版发行业、动漫设计业等为代表的核心层文化产业;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做强以文化会展业、网络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等为代表的外围层文化产业;优化结构,提升档次,做优印刷业、文化用品和产品及设备的生产销售为主的相关层文化产业。




    具体突出重点,推动建设一个文化产业园、做大做强一个优势产业、大力打造两个产业品牌、扶持建立三个基地、加快发展五个重点产业:产业园将以数字化、国际化为总体定位,产业内容以动漫、游戏、软件设计、影视制作、广告创意等为主体,引进和创办艺术院校,重点发展影视制作、广告设计等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教育基地。积极引进实力强、技术新、品牌好的国内外知名印刷企业落户中山,形成洼地效应,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我市印刷业向现代化、数字化、大型化发展。大力推动以中国包装印刷基地为龙头,以小榄镇、东凤镇、东升镇、古镇镇、南头镇、三乡镇、坦洲镇、石岐区等为重点区域的印刷业加快发展、优化结构,向集约化、高级化和规模化发展。大力打造两个产业品牌:进一步挖掘和整合翠亨村、孙文路的历史文化资源,将翠亨村打造成孙中山及其追随者的纪念地,将孙文路打造成特色博物馆系列的展示长廊,积极将孙中山故居、收音机博物馆、商业文化博物馆、名人纪念馆、灯饰博物馆等特色博物馆群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以名人资源为依托、以特色博物馆为品牌的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合唱文化,配套拓展指挥、钢琴、配乐、化装等艺术演出业、艺术培训业,培育服饰设计、制作、配送等相关行业,在我市形成合唱用品集散地,推动以合唱品牌为龙头的文化会展业发展。扶持建立小榄镇文化艺术品产业基地、三乡镇古玩古旧家具业、坦洲镇首饰文化主题公园等三个基地。加快发展文化娱乐业、出版物发行业、广播影视业、文艺培训业、报刊业五个重点产业。 




              




 




   【专家观点】




 




    陈少峰:文化产业需注重文化创意














    发展文化产业要以“内容为王”,这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少峰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经常强调的一句话。他说,国内文化产业从自主发展的概念上讲,一方面,缺乏产业链以及商业经营的支撑;另一方面,产业形式相当粗放、原始,内容模仿严重,缺乏文化产业所应具备的起码的创意或想象力。




    他强调,在做文化产业之前,要把传统对于文化的定义与能产业化的文化分开来。文化产业的消费点是这一产业的创意,因此文化产业中的文化内容更加注重其娱乐性、参与性和体验性。因此,其内容本身也就不属于传统对于文化尤其是精英文化的认识范畴,文化产业更注重的是产业。




    他说,从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形势上看,文化产业越往后,越是以青少年为消费主体,与高科技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文化产业的经营者应该从消费特点入手,去研究产业内容和营销的方向,在产业的外围,做好文化现状以及社会群体心理状态等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以整合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陈少峰认为,在具体操作上,要使文化产业具有创意,需要产业内容和营销模式的创意并驾齐驱。一方面,注重文化产品的原创力,事实证明,来源于现实生活和真实情感的题材是最能打动人、最能产生共鸣,也是最畅销的;另一方面,在营销模式上需要创新,在当前国内市场整个链条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营销方式要有消费群体的针对性,同时,以音乐、电影、网络、演出、图书、主题公园等方式有效结合。




    他说,做文化产业的企业还要认真研究商业模式,在借鉴的同时还需要创新,在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当前中央做大文化产业的决心的有利条件下,采取多样化的商业手段,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罗林波:注意引导市民的文化消费














    古今通宝顾问罗林波认为,目前中国的文化消费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平衡性以及单一性。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消费群体一般为较高收入群体,中低收入群体文化消费主要来自子女的教育消费。




    但是他同时认为,中低收入群体属于文化消费的“培育型”消费群。按照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当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会进入对文化消费的“井喷”阶段。那么随着中国人均GDP的增长,这个消费群体的潜力不可忽视。




    他认为,一方面要研究不同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特点,尽可能地提供群众满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群众能享受文化;另一方面要研究市场的承载能力,合理布局文化娱乐场馆、旅游休闲设施,并通过对人们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的引导,使市民逐步从重物质产品的消费,向重精神、文化和休闲的消费倾斜,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从中山的情况来看,在文化消费这块,他谈到中山目前在民间收藏这块非常活跃,无论是藏品的数量和档次都非常可观。同时,中山在艺术品的消费方面其购买能力和鉴赏水品都有大幅提升。小榄的一些企业主已经有自己的收藏鉴赏专家顾问团。他认为,中山在艺术品生产、消费这块可加强引导,形成自己的特色。




    另外,罗林波认为,中山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徐民奇:与本地总体规划统一起来














    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徐民奇认为,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起来,做到因地制宜,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切实可行,政府应该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角色,让企业真正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政府则做好引导和服务。




    以“中国油画第一村”的大芬油画村为例,初期进入大芬油画村的企业大多都是中小企业,为帮助这些中小企业抵御风险、共享信息,深圳市着力推进他们“抱团”,走集群发展之路。目前,全世界60%的油画销售市场云集于此,2006年其销售额高达3.4亿元。




    另外,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用市场化的方式推进产业发展,这是深圳发展文化产业的又一成功经验。深圳市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国有、民营和外资非文化企业以及非国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针对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深圳市提出要明确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扶持对象、范围和重点,确保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同时,深圳一直在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创业与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投资领域。通过建立文化产权的认定、评估和交易机构,畅通社会资本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此外,建立文化保护机制和创意转化机制也必不可少。比如,目前的大芬村已经有70%以上属于原创产品,政府管理部门及时引导当地的企业及画师、画家申请版权,维护自己的权益。














                来源于:中山日报 2007年10月23日




                采访:记者 赵伟  陈恒才 




                见习记者:易立权



上一篇: 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产生中央领导机构
下一篇: 连战参观孙中山故居时欣然题字——“灵山秀水蕴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