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教改良规则纲要 (1912年初)

今之天下,一宗教自由之天下也。有宗教者,其国强;无宗教者,其国弱。支那夙宗周孔之道,自唐虞以至三代,政教合一,其道大行,而世运独盛。秦汉以降,政与教分,人心日变,世风亦每趋愈下,孔教如一发系千钧,而人心之犹不至于灭绝者,实赖我佛教补助之力为多。盖人虽不畏生前之刑,未有不惧死后之苦,佛家以因果报应之说,辅政教之所不及,日提撕而警觉之,此人心之所以尚存也。惟是佛教自汉传入中国,不见其盛,而日见其衰者,此何以故?则皆由学佛者袭佛之貌,遗佛之神,裨贩如来,迹近鸟鼠,生无补于世,死无补于己。无惑乎古今通儒,目沙门为生民之蠹,而为社会所鄙弃。粤稽我佛本旨,欲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其始为权施实,其继开权显实,其终废权立实。因心运法,即法明心,心法圆融,四大斯彻,任心遗法,妙造何期。试参《莲华经》火宅、穷子、药草诸喻,如来大事因缘,皆吾僧人唯一之担负。是知众生一日未安,即僧人之担负一日未尽。岂知焚顶受戒、坐禅习静即为满足僧家行业,而有升天成佛之望乎。

方今强权时代,无界不争,优胜劣败,天演有例。将来国势之安危,必视宗教上战争之胜负为标准。惟宗教虽足辅政府之不逮,而提倡之权,则端赖乎政府。摩谨就管见所及,酌拟改良宗教办法十条,呈请大总统借赐览观,且资采择焉。谨列目如左:

第一,法师位僧侣文凭。

查东西洋各国,靡不以布宪政、兴宗教为急。盖宪政以法律治人之身,宗教以道德感人之心,兼而行之,是为最善之举。泰东西各国提倡宗教,咸慎择说法师以专其职,有任军队说法者,有任监狱说法者,有对于上等社会而布教说法者,有对于下等社会而布教说法者,有惠施教养而说法者,有救医治疗而说法者,务以救世慈爱主义。《法华经》普门品中云:或现宰官身而为说法,或现将军身而为说法,或现长者、居士、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者。又有牢狱、枷锁,或称诵圣号或闻法自能脱罪,云云。故拟制法师位文凭,分别等级,责任其实行,而成佛门完全之制。

第二,方丈位僧侣文凭。

昔舍卫国有维摩居土,抱病坐于方丈,诸大菩萨皆至而致问,其间能容纳无数狮座。居士曰:为众生病,故病也。丛林主席曰:方丈由此起,谓咫尺地能容纳广大之海众耳。佛在日,聚千二百五十人,内有富贵贫贱、鳏孤寡独,均置于给孤独园,一一致问,去其嗔嫌。此为调御师统理大众之楷模。当今主席名称曰方丈,掌持一寺,专养蠹僧,贩卖如来,实无普救众生之资格,诚有违背统理大众之责,故而应授以方丈位文凭。列为四等:曰优,曰上,曰中,曰次。核以道行之高低,门庭之大小,海众之多寡,不动产之丰薄,常住之资格,随宜定级,给予文凭,示明渡众生之责任。方丈三年为任,证券任满一易,俾免贪争,以起恶感,而败清规。

第三,庵主住持位僧侣券。

每寺院、庵堂当家住持,一例颁给合级住持位文凭一纸。无论或祖遗、或师传、或法传、或私自授受、或交付,皆当先领文凭,然后进院接任。其接任人之年貌、籍贯,详为登载,以合重任。文凭分为九级:曰上品上等、上品中等、上品次等,曰中品上等、中品中等、中品次等,曰下品上等、下品中等、下品次等。按级而给,俾终其身。若须更换新住持,当再领证券,庶免竞争之衅。

第四,普通位僧侣券。

凡礼忏诵经,欲赴超度家虔敬之请,应行志诚追悼之心,理宜三藏广阅,五课熟诵。凡合此资格者,给予普通券一纸,就地领给,他徙作废。每年更换一次。券内注明年貌、籍贯。无券不能担经师之任。

第五,沙弥入位券。

凡收薙徒时,先当请领沙弥券一纸,以证入位。并将该沙弥年貌、籍贯、履历、三代,详载券内,并及其入位之志愿若何。若私自落发染衣无券者,必不能承认受戒。

第六,戒牒。

戒牒为度僧莫大之要素。拟由本部拟定格式,一律按省支部办理。十方梵林开期传戒者,可向支部领牒注册,牒费由戒子任之,由该梵林筹垫之。查昔日戒牒,都由恩赐考收,给牒度僧。所以戒律精严之释子,层出不穷。今各寺自由刻板印刷,随意招收薙徒,而一般下等社会之人,遂滥列僧俦,假佛敛钱,视为利途,莫此为甚。伏查佛制,戒律分作四分戒。一曰五戒:杀(止杀心)、盗(止盗心)、淫(止邪淫心,娶一正妻不涉他色,即谓不邪淫)、妄(止妄语心)、烟酒(不嗜烟酒)是也。又曰八戒、曰十戒、曰二百五十条满分具足比邱僧戒。乃俗僧往往受戒时,则二百五十条俱认,及验其行持,则大相径庭,于妄语戒已犯,尚何他戒之足云。是应使之各自承认何分戒,即给以相当之戒牒。或按年限认领:凡年在三十岁内者,可认领五分戒;年在四十岁内者,可认领八分戒;年在五十岁内者,可认领十分戒;年达六十岁者,可认领二百五十条满分具足大戒。而五分、八分、十分等戒,只须坚其信行,勿论僧俗,兼可奉为。如年达六十,受持满分具足大戒者,应不问世事,一意焚修,所需衣食等资,悉由以上三等戒中人供给之,以广信行。

第七,古圣、名刹、梵宇、寺庵不动产保护证。

凡寺刹不动产,或遗传,或置助,一律注册预备保护证一纸,填明寺产若干,并某住持保守字样。若更换新住持,即另易一证,以昭郑重。

第八,化除僧徒眷属。

佛本无我无人,僧岂有徒有眷。往往僧家因顾徒眷之私,生出种种偏见,放弃普度众生之旨,专事收揽薙徒,以为子孙眷属。其徒自认为某祖某派某师所流传,把持寺刹,胡行妄为,大妨教体,自应急予改革。考释迦如来拈华灵山,迦叶尊者微颜一笑,心印相传。故无论何界种人,但能明佛法、行佛事者,均可通称善友。其有实行焚修、志在利生者,则以尊者称之。

第九,更制旅行袈裟等级一律格式。

佛制袈裟有九等之别,总名曰“解脱衣”,又名曰“福田衣”。今僧人所服,都非佛制,系是我朝前古之服。僧众都将袈裟藏于佛殿,惟礼拜时一披之。大都嫌其袈裟宽大,不便于旅行披着,因之藏于殿上。岂知僧侣原有布教之责,以体我佛普度之旨,此项旅行袈裟,自不得不因时制宜。拟改制卍字徽章,以代袈裟,便以悬挂,使人一望而知其为慈善家、说教家。盖佛出世时,胸中自然涌现卍字,直则竖穷三际,划则横遍十方,四点则曰四智:一大圆镜智,二成所作智,三妙观察智,四平等性智。故谨取卍字,以为佛家之表记。应请由部将上项卍字徽章分别酌定,列为九等,以符西方九品莲台之意。庶几名副其实,而僧侣咸知以慈善利生为汲汲矣。

第十,行教、布教本旨。

释迦世尊成道后,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念生老死病之苦,现慈悲心,行方便事。集给孤独园中,聚千二百五十人,凡老幼、士女、贵贱、贫富、智愚之属,皆缘得度而成。《大阿罗汉经》云:遇佛出世,见佛便能成佛。去佛去〔千〕年,则禅定成佛;去佛二千年,则闻法成佛;去佛三千年,则念佛成佛。查日僧研究佛学有两大问题:曰自力成佛,曰借力成佛。自力成佛者,用禅定力离欲寂静,坐脱立亡,生死自由。借力成佛者,行念佛事,用观音法从闻思修,由耳根探听鼻声呼吸,呼则“阿弥”,吸则“陀佛”,每日行持二小时,习惯自然,能消除烦恼及一切妄想,大限临期,自能作主。此行教之要一也。人生在世,应担世务,岂可放弃。但从幼至老,随声流转,无有停息,实于卫生心理学大有阻碍。每日二十四小时为一昼夜,应当排匀时点:卧八小时,饮食、家务、起居四小时,散步、游嬉二小时,外交、正务八小时,自修心理学二小时。能如此行持,即是佛种。世间法与出世法并用,生死自能了脱。此行教之要二也。又凡为佛子者,应当行持方便慈悲,宜组织养老院、孤儿院、病院、感化给食所,并任军队说教、监狱说教等事,以体我佛救度众苦之心,而稍尽国民一分之义务。则宗教之与社会关系既深,庶不致为他教所战胜,惟如是有大乘教之倡议也。盖佛有大、中、小三乘,小乘仅能自载,中乘半为己而半为人,唯菩萨为大乘,能运载无边,度尽一切众生,为最上乘。故知佛家本旨,乃专以普济群生为主义,不仅以焚香顶礼、参禅说教即足为修道之证果也。

今幸逢政府建设共和,为生民谋幸福之时代,亦吾佛教建设大乘部,振兴教务,普济群生之时代。然组织大乘部,必先以振兴教务;而提倡教务,不能不仰赖于政治家。是政治可以挽教务之重兴,而教务亦可以辅政治之不逮也。兹故深望于政教合一,有以维持于弗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