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家世――资料与研究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目录        

三、调查访问材料(C)

 

 

孙中山史迹忆访录(选录)

 

李伯新

   

访问陆天祥

 

    时间:196594

    年龄:89

    地点:翠亨村

    访问人:李伯新

    陆天祥口述:

    我记得童年时,在迳仔朗有一间很小的孙家祠。

    孙达成过去是有种过一些山地,什么时候开荒种的不清楚。当时种到一些山桔、梅仔加上几棵荔枝、龙眼合共约100棵左右,面积约有三四亩,因管理不善,果物没好收成,有时有些收成的,也没有见他成批卖过。种这样的旱田作物,劳动力不足,其妻杨氏是小脚女人,也要出去锄草种瓜等。

    达成有佃耕过桃母田四亩,现供销社处,是劣田,一造亩产三石谷左右,无人愿意耕的。田租交学成妻(他们分家自食的)。龙田的土质较好,年中每亩有十多石谷收成的,因这是祖尝田,不一定是达成耕。达成耕一段时间,光贤(孙林汉父)也耕过该田,不用开投的。

    中山幼年时,家有母黄牛一只,有时生牛仔也卖去。我童年时替光贤看过牛,当时他是耕龙田的。

    迳仔朗有二家孙姓的,即孙来的兄弟。

    达成识字很少,不大会写信。学过补鞋的,未见过他当过什么裁缝。

    程植生是孙中山的启蒙老师,名帝根,是由南朗来的。

    学成当时的住屋是肥佬雄对面、谭卓厨房背后的房子里,孙眉细小时也在此住过。

    亚桃后来不知嫁于何处。

 

    访问孙社正

 

    简介:孙社正,男,住南朗圩尾,是孙中山宗亲,孙中山家族的坟墓,是他料理的。

    时间:1965104

    年龄:54

    地点:南朗孙社正家

    访问人:李伯新

    孙社正口述:

    瑞英祖尝田土名龙田二亩多,1949年前收租每亩十多石谷,共收廿多石谷,是翠亨谭华国耕种的。年年都有猪肉分,清明拜山时分的,平时年节没有祭祖的。旅居外国的孙姓侨民很少回来扫墓的。

  我父亲孙惠小孙眉二岁,一起去檀香山,由涌口门坐船去的。孙惠在那边开赌场的。

  我曾祖父旭贤公,生子茂成。旭贤公死,妻李氏,改嫁南朗程家,把茂成也带去南朗,茂成坚持孙姓。

  龙田祖尝田由达成公管理。达成公死,交德联管理(茂成子),德联交玉成管理。玉成死,又交德联管理,德联死后交孙锦兴管理,由锦兴交谭华国耕种。

  南洋婆陈粹芬,是孙中山没有正式结婚的妻子,取养女苏仲英,和孙乾结婚。孙乾论辈份低苏仲英一辈,即姑姐嫁侄子,无血缘关系。孙科认为:不论礼教,你们二人同意就可以了。

 

访问孙锦言

 

    简介:孙锦言,男,翠亨孙姓迁居南朗居住,锦言祖父和孙中山兄弟很要好,他童年在翠亨读书时住于中山故居,和妙茜较亲近。

    时间:1965104

    年龄:74

    地点:南朗孙锦言家

    访问人:李伯新

    孙锦言口述:

    我父亲号帝彬,字建乃,名丁财。我家和孙中山一家是瑞英祖后裔。当时有四房人,即梅生一家、孙来(玉成)一家、中山一家和我一家。不知那四房人的父亲是谁,因无族谱,极难查考。过去锦兴(按,其弟)有一本的,后来分家产时也丢了。听伯父孙惠讲,林汉一家和胜好一家是涌口村孙姓跟来的。泮沙大队西坑村孙姓也是乐千公的后裔。

    翠亨孙姓是东莞(长沙圩)迁来的,乐南、乐千在左步做收猪粪小买卖,后有一支从左步搬去涌口,现左步孙姓有1000人口。

    翠亨的贤字派几多人,我也不了解。专贤的后人就是梅生、赞生。梅生字德修。

    孙中山一家人过去生活也很艰苦的,听姑太(妙茜)说,孙眉在16岁那年已去南朗程名桂处做工,不是卖身的,但家务活孙眉也要干。可能由于勤劳肯干,于18岁那年程名桂带他去檀香山做工的,以后生活才好转。

    孙眉出国之初,其父达成仍耕龙田的田。所缴交租谷给祖尝作拜扫用,每亩要谷子六石,很贵的。每年也有烧猪肉分的。因我们孙家人丁很少。达成耕田时有小黄牛一头。他为人忠厚,肯为人办事的。

 

访问孙锦言

 

    时间:19651010

    年龄:74

    地点:南朗孙锦言家

    访问人:李伯新

    内容:主要调查翠亨孙姓族谱的来龙去脉问题

  孙锦言口述:

    我从小在翠亨读书,和孙妙茜姑太一起共食,聆听姑太教言回忆不少,由于日久健忘,现仅补充说明一些东西及要和杨连合查证一些问题:

  1、关于孙达成三兄弟即达成、学成、观成,只有达成有子继后。达成要孙眉继自己的香火,孙文继学成香火,但只有两兄弟,观成香火无继人,后孙眉在檀香山娶一个加拿大婆,生下二、三个孩子,决定叫加拿大婆所生的一个儿子孙威回来过继观成,继承香火。抗战前回来,准备回檀香山,抗战爆发后不能回去,到澳门居住,不久死了。

  2、关于南朗孙家抄孙族谱事,十一世瑞英、十二世连昌、十三世千(上述和中山家族相同)、十四世云灿(我们故居[15]有一契据载云灿、梅占等卖田给千、廷专等人)、十五世殿英、十六世旭贤(广贤未娶妻)、十七世茂成(是旭贤死后其妻李氏改嫁南朗程家把茂成带去,而茂成认回本人姓孙的),茂成生四子,其第四子即德联,德联之孙子,字明昆,名锦言(还有孙锦兴是其弟,解放前,孙中山的家庭及协助卢夫人料理许多事务,也是孙家权威人士,解放后被捕,土改斗争时给枪毙了。)

  3、关于专贤的后人,今日到专贤家中调查确实,十二世连昌、十三世迥千也是同一宗族,十四世直尚、十五世殿候(有疑问)、十六世专贤、十七世富成。富成名新汉,娶谭氏生赞生,娶张氏生梅生。

  4、现南朗孙家属翠亨祖宗的有九丁人,即锦言、儿子强、志海、志坚一家,孙社正、儿子炳基一家,锦洪一家,丙夫、丙森一家(即孙锦兴之子),人丁单薄。

  5、孙林汉是很高辈份的,其子帝福是成字派,林汉就是光贤了。

6、妙茜姑太口述过,从前孙家是居住于迳仔朗的,到翠亨建屋也极艰难。中山出世的屋可能是孙达成建的,但全族孙姓在翠亨庙中没有猪肉分的,不单是中山一家,不是说拜山猪肉,而是祖庙猪肉。到中山当总统后,当入了庙,全体孙姓才有猪肉分。左步有个孙锦芳,在唐山是机械总技师,有权威的,带左步叔侄三四百人去唐山做工,都是孙姓居多。孙眉和锦芳是有联系的,孙中山到唐山也拜会过他们,有同乡会的摄影留念。当孙眉、锦芳筹建一所乐南、乐千合作祠,锦芳答应本人出资兴建,后因地点没商量好,一个坚持左步,一个坚持建于翠亨而作罢。孙中山回翠亨时(1912年)也曾到左步一行,因他不信菩萨,没有拜祖,只是拜会叔侄作摄影留念。当时孙妙茜叫孙中山出资由孙丁财(即锦言父)负责筹建一所家祠,孙中山只是说,现在不是时候,不必担心,以后搞纪念堂也说不定。结果不遂,以后没有打算再起祠堂。

  1912年故居[16]重修过一次,由孙丁财负责搞的。

  7、当时孙家值理是达成,因翠亨最老是达成,由达成管二亩五分龙田尝田,作扫墓分猪肉用。达成死后,由丁财掌管。后玉成(即孙来)从檀香山回,由玉成管。玉成死后由丁财再管。丁财死,由孙锦兴管理。每年必有烧猪肉分的,逢孙姓有猪肉分,中山一家当然毫不例外。尝田每亩每年收租六石,社正说每亩十多石谷的说法不对。

  8、桃姑太嫁南朗新填地程家,生子程丙坤,孙子天德,桃姑太很早丧偶,长住故居,后来死于故居,50多岁。

 

访问孙日源

 

    简介:孙日源,又名孙财进,南朗左步村人。

    时间:19651025

    年龄:67

    地点:南朗左步村

    孙日源口述:

  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旧历四月十二日坐一乘轿子由30个卫侍队员跟随来左步村,我们在村前沙岗仔欢迎,接着到孙家祠开茶会,由孙文庄主持。我当时13岁,正在读书,也作招呼他的人,他不肯吃饭,开完茶会就走。随后孙眉续至,下午他们的家眷才来,在此饮完酒才回。

  左步孙姓是和孙中山的太祖同兄弟的。1927年我是雇农,参加农协会,受镇压出走上海至今才回家。

  

访问孙锦亦

 

    简介:孙锦亦,男,左步人。

    时间:19651025

    年龄:64

    地点:左步村

    孙锦亦口述:

  中山于1912年在左步孙家祠谒祖。孙眉和孙锦芳商量建孙家合作祠,不成。

  我们太始祖名叫常德,生子公一,长住左步至今。

 

访问孙锦言、孙社正

 

    时间:1973103

    年龄:孙锦言82岁,孙社正61岁。

    地点:南朗孙锦言家

    访问人:李伯新  

  孙社正口述:据父亲说,起初迳仔朗。由旭贤公生茂成,茂成随母改嫁到南朗。广贤公30岁死,不娶。广贤、旭贤是亲兄弟。

  抗战前,迳仔朗有一间屋,泥墙上盖由禾杆头夹起一片片遮盖屋顶,作孙氏祠堂,里边有许多神主牌,是孙家历代祖先的。后来该泥墙屋倒塌,就将神主牌搬去西亨孙姓祠堂处。

  左步村孙锦芳在唐山做机械总管,有几百万身家,和孙眉二人商讨搞乐千、乐南合作祠,后来因地点不合,没有建成。

  礼赞公在明代洪武年间来中山,连昌公在下四府有后裔几百人,解放前有人来联系过。

  孙梅生是小婆生的,其兄梅景是大婆生的,去南洋。梅景生子名眉,女彩银。

  梅生生下四子,华祥、帝景(7岁死),在中山故居出横门之屋,是孙福的。孙福死,妻改嫁去韶关,有六十多岁,有执仔(过继儿子)。

  孙锦言口述:孙中山在日本革命时收养过一个儿子,辛亥革命后已找不到了。

  孙眉收养一“加拿”仔,在檀香山,是半“唐番”,字建唐,名威,人很高大。他留下几个儿女,现家族有30多人在檀香山居住。

  孙玉成已去世,但其兄留下一大群子女在檀香山。玉成的侄子名华贵,居住檀香山就有四五十人。

  孙梅生也有一群子女在檀香山。

在迳仔朗搬出的孙氏现只有二家人口存在。

 

据李伯新:《中山文史(38)·孙中山史迹忆访录》,中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1996年10月版。

 

 


孙中山的家庭出身和早期事迹(选录)

 

     李伯新

  

(一)   孙中山诞生前后的翠亨村概况

 

    翠亨,清时属广东省香山县永宁乡大字都,是珠江三角洲下游的一个小村落。群山环抱,滨临南海,西北距县城石岐五十余里,南行七十余里可达澳门,东南方隔着水域与香港遥遥相对。在孙中山诞生前后,全村居民共七十户左右,有杨、陆、冯、孙、苏、谭、麦、陈、钱、梁等十姓,其中以杨姓人数最多,孙姓仅六、七户。

    翠亨虽位于珠江三角洲,却是一个极端落后的中国农村,村中自然经济占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商品化的农业生产极少。鸦片战争前后,土地集中的趋势加强,杨、陆两姓的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对翠亨一带农民进行十分残酷的封建剥削。做过广州洋行买办的陆仁车,回村后广置田产,他仗着与官府的勾结和洋人的势力,在村前举目了望,伸手指及的翠亨及邻村的田园,统统强行买下;拥地三百五十亩左右,不少自耕农因此失去了土地。靠拐卖“猪仔”暴富的杨启文,也占有土地三百亩左右。地租剥削苛重,有对分租,也有“主七佃三制”。除实物地租外,当地还盛行着一种所谓“期价银”的货币地租形式,即按谷物的时价折银,佃户须在每造插秧时甚至上一年先行交足租银,而不管收成怎样。由于当时天灾流行,农作物经常歉收,而无地少地的农民为了得到土地耕种,事前便不得不忍痛地向地主交纳一笔按风调雨顺的一般标准计算的“期价银”租额,故这种地租剥削是更加骇人的。高利贷剥削也非常残酷,月息一般是百分之二、三。官府的苛捐杂税,更是层出不穷;每逢官差入村催收粮赋,则常向农民敲诈勒取,需索酒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层层压榨,加上翠亨因背山濒海地多砂碛,土质硗瘠而得不到改良,耕作技术落后,水稻和杂粮的产量很低,故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极其低下。不少农民忍受不了沉重剥削和贫困生活的煎熬,离乡背井,到檀香山、美国、吕宋、香港、澳门、广州、上海等地,或垦荒耕种,或为人佣工,也有少数人经营商业。

    翠亨地主势力为了维护其封建压迫和剥削制度,还利用神权对农民进行精神统治。他们设立翠亨村祖庙¾¾“北极殿”,大搞迷信活动,每年元宵举办规模盛大的“游神”仪式,并用竹制炮筒燃放火药,以祈丰年,名曰“炮会”。他们尽力使这座村庙拥有最高的权威,规定凡在翠亨定居时间不长的,或属于所谓“下户”姓氏的,不得加入村庙,而不入庙就不算“翠亨人”。他们又利用村庙进行剥削敛财:村庙拥地百余亩,用于出租;以举办元宵“游神”、维修村庙等为名,勒令每家每户捐款,从中贪污舞弊;每个男孩出生要缴交“户丁银”二元才算入庙,外村人也可申请入庙,但要缴纳一笔很大的款项。

    翠亨又保留有奴隶制的残余。陈、钱、梁三姓被称作“下户”,给所谓“上户”(即地主家)当奴做婢。当奴婢期间,人身自由完全遭到剥夺。“下户”各姓被禁止加入村庙,不得与外姓通婚,并被冠以侮辱性的称谓¾¾男人称“亚娣”,女人称“亚嫂”,即使年迈也不得称为“亚伯”或“亚婆”。在地主的凶残压迫下,曾发生过婢女自尽的惨剧。

    孙中山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是在地主和农民存在着尖锐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环境中度过的,这就使得他有机会亲身体验到劳动群众的贫穷痛苦和地主官吏的贪狠残暴。[17]

(二)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

 

    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孙中山诞生于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孙中山的祖父孙敬贤(一七八九¾¾ 一八五○),是一个没有土地的佃耕农。父亲孙达成(一八一三¾¾ 一八八八)从十六岁起,到澳门一间鞋店当了三年学徒。随后在板障堂街一间葡萄牙人开设的鞋店当鞋匠,每月工资仅四元。三十二岁返回翠亨,与附近的隔田乡(今崖口乡)杨胜辉的女儿杨氏(一八二八¾¾ 一九一○)结婚,此后就一直居乡从事农业劳动。他们相继生下了孙中山的哥哥孙眉(一八五四¾¾ 一九一五)、姊姊孙妙茜(一八六三¾¾ 一九五五)、孙中山本人和妹妹孙秋绮(一八七一 ¾¾ 一九一二)。[18]孙达成是一个佃农,完全没有自耕地,先后租过祖尝田二亩半(每年租谷十五石,折交“期价银”六两六钱),及弟媳程氏(孙学成之妻)的田地四亩,[19]耕种水稻和杂粮;并曾养过一头耕牛。缠足的杨氏和年轻的孙眉也参加了辅助性农业劳动。孙家又曾饲养过一、二头猪和几只鸡鸭,作为家庭副业。孙达成还在夜间兼任更夫,每年挣得几石谷的工钱来补助家庭费用。逢村中有人办喜事或治丧事时,他也常去帮忙。他们全家数口住在村边一间简陋的小砖房(约长二丈六尺,宽一丈二尺)里,以番薯为主要食粮,家境相当艰难。[20]

    一八六四年三月十九日(清同治三年二月十二日),孙达成以他和孙学成、孙观成兄弟三人的名义,订立了批垦孙氏祖产迳仔税山埔的合约,所批垦的山地面积不详。立约时孙学成、孙观成在外做工而不居乡,据估计,这是拟由他们两人提供资金,由孙达成提供劳动力以经营果木的一项合作计划。但是,立约后半年孙学成即身故,孙观成也于三年半后死去,经营资金落了空,孙达成自身的劳动力又不足,故这项计划未能实现。后来孙达成在这块山地上种了些荔枝和山桔之类的果树,但为数不多,收获量很少,从未出售过。[21]

    从保存至今的一本孙氏公尝帐簿(一八四七年一月一日,即清道光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所立)的记载中,得知在孙中山出生前,孙达成曾管理过公尝,时间长短不详,已知的是一八四九¾¾一八五○年(道光二十九¾¾三十年)。据帐簿所载,公尝田仅数亩,收支帐目至一八五四年(咸丰四年)约有四五十两银之谱。当时翠亨孙姓仅数户(没有一户是地主),男子多数出洋做工,公尝系由在乡的各户男子轮流或合作管理的。故孙达成曾管公尝一事,并不说明他在族中有什么特殊地位。[22]

    孙达成的家境困窘,可以从一八五六年(咸丰六年)所立的《三修翠亨村祖庙碑记》的记载中得到一个有力的佐证。由于全村各姓居民(被视为“下户”的除外)都负有维修村庙的“义务”,捐款是带普遍性的,故从所捐数目的多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捐户的经济能力来。碑记载明孙达成捐款一元,捐这个数目的人数最多,也是男丁捐款的最低额。[23]这事发生在孙中山诞生前十年。

孙达成因为家贫,备受有钱势人家的欺凌侮辱,自己只好忍气吞声。他有一片园地种上红豆,被邻村迳仔一家姓何的强行占了去(该事约发生于一八七一年前后)。有一次,孙达成挑粪到田里施肥,路过一地主家门前,地主仔杨宝常辱骂他,并喝道:“粪味真臭,以后再不准你挑粪经过我家门口!”孙达成不敢置辩一词,默默地走开。又一次,地主杨启焕之妻诬称孙达成夫妻偷了她一只鸡,气势汹汹地扬言要捉人,后来才发现鸡是跌死在粪坑里。[24]

 

据广东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广东文史资料(25)·孙中山史料专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我见到了孙中山先生

 

孙社正[25]口述  李伯新记录

 

    距今五十九年的八月(即一九二四年),那时我才十二岁,父亲名孙惠,携带我到广州河南士敏土厂去见孙中山先生。当时孙先生在大元帅府办公,元帅府就设在该厂里。那里车水马龙,人员进进出出,显得十分忙碌。父亲领着我,在大元帅府的传达室里,对传达人员说:“我是孙中山先生兄弟,从家乡出来要见他”。传达人员说:“孙先生很忙,我只管报告一声试试看”。等了一会儿,就有人通知我们父子进内。中山先生在接待室里等候,当见到我父亲时即起身握手说:“三哥,你今早出来吗?”又摸摸我的头,问我多少岁,读书没有,接着又说:“我即将出发到韶关北伐了,很忙,阿正留在广州读书好吗?”父亲见他这么忙碌,说回家乡读书好了。孙先生送了一点钱给父亲帮补生活费。我因见世面不多,总是低着头,有时候抬头看看接待室四周,见到只有一张长木台,十多张高背木椅,一张茶几,别的摆设就没有了。俭朴无华。

    在回家的路上,父亲对我说:“我从前在檀香山做工时,所赚到的钱,都大力资助中山先生搞革命。推倒满清后我想做官,中山先生回复我说:‘你没有文化,办不好事,还是做你的生意吧!’”我们在翠亨的孙姓人丁不多,而中山先生都没有因亲族关系,私自举荐我们出来做事的。

19839月)

 

据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编:《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会讯·增刊》,1984年11月出版。


关于“国父先代故乡”之说

——东莞长安区上沙乡调查纪要

 

唐灵记录整理

 

    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在中山翠亨村,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国父先代故乡”在东莞上沙村就不是人所皆知了。最近,香港玄学画会名誉会长篮田先生,亲自到上沙村对这一问题作了考证。

    七月二日,篮田先生在县的有关同志和长安区的区长陪同下到上沙村召开了调查会,参加座谈的有上沙村的干部和乡村父老共八人,通过座谈初步了解到如下资料:

    一、孙中山的原藉(先代)是在东莞上沙,翠亨村家族的支脉在第五世时由上沙村(旧称沙溪)分支出去,孙中山是第十七世孙,这段史实、曾载入上沙村礼祖族谱,当时这一族谱由第廿二世孙孙秋保存,礼祖的账目也由孙秋家父管理。孙秋现任长安区合管会主任,他回忆说,中山翠亨村孙姓同宗父老曾赠题一副对联给礼祖祠:

    庙貌庆重新想当年乐业安居德绍江东传岭表

    宗支同衍派看此日源长流远泽由莞水播香山

    二、一九四六年曾建牌坊于村口,牌坊题字“中山大道”和对联是孙中山侄孙孙乾的墨迹(孙乾是当时的中山县长),对联云:

    中所景仰外所景从革命首倡共和肇建

    山无不容河无不润故乡追念浩气长存

    三、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上沙村数十名乡亲父老被邀请到广州参加恳亲会,有集体照相留念,又有赠送的大总统相片带回来挂于孙氏宗祠,两旁的对联是:

    萃子姓于家乡木有本水有源五世箕裘开莞岭

    妥先灵于寝庙功念宗德念祖三房俎豆贡香山

    四、孙中山逝世后,村民修建茶亭于公路边作纪念。当时派村民去广州请孙科题字,孙科写了“国父先代故乡”六个字。当时一齐去请题字的人,现有孙秋健在,他回忆说,当时接见他们的是孙中山的侄孙女孙丽莲。该茶亭的对联是现任香港“东莞沙溪同乡会”会长孙子生所题:

    中原致力建国元勋天下为公民主义

    山斗仰名追源本系岭南望族莞沙溪

    茶亭的设计人孙秋现根据回忆重画了茶亭的图纸。

    五、孙中山前妻卢氏夫人曾培养过的孙绳武——省明伦堂局长,解放前做过三水、宝安、惠阳县长。现存孙绳武的楼房一座。

    以上事实除孙绳武住宅一座外其余未有物证。茶亭于1981年修广深公路时毁了,其它东西均为“文革”期间毁掉。有关资料和历史事实有待进一步考证。

198497

 

据东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东莞文史》第4辑,1984年12月出版。

                                                    


孙中山来香山县始祖居住过的涌口村*

 

李卓枢

   

    过去,一些书刊在叙述孙中山的家世源流时说,孙中山的先祖是由外地迁居香山县的涌口门村。笔者认为:孙中山来香山县始祖在涌口村。

    涌口门与涌口村是两个不同的地名。历史上的涌口门是一个小渔村,在丰阜湖出海处东北一座名为“三圣公”的古庙附近。居民多是流动渔民;而涌口村在丰阜湖的正南方,是一个有名的大乡。村民以梁姓为主,杂以黎、陈、孙和其他姓氏,两村相隔一个丰阜湖。《香山县志》卷一,四大都两图曰:“松柏山下。山东至企石山,东北一里为涌口,西一里为左,东北为大流角山……,五里西北为涌口门炮台,西北半里有山当涌口门。”(见国治《香山县志》卷一)

    居住在涌口村之孙中山的始祖为礼赞公。在孙妙茜保存的翠亨《孙氏家谱》抄本中有这样的记载:“五始祖礼赞公在东莞县迁居来涌口村居住,妣莫氏太安人,生下长子乐千,次子乐南。乐千居住头,乐南居住涌口。乐千、乐南祖惟因粮务迫速,过回东莞,未曾回来,得存莫氏母在牛路坟同墓。”当地有这样的传统,次子以下成家后即要分家,另图发展,为开枝发叶。但长子乐千见左一带水草肥美,便移居与涌口村一隅之隔的左村,成为现今左乡孙氏的鼻祖。

    次子乐南在涌口村成家立室,生下桂廷、日昌、耕稳、容窝四子(见翠亨《孙氏家谱》),乐南卒后,葬于涌口村黄南坑。后来,乐南的后人迁居迳仔、翠亨村。因此,每年清明时节,翠亨孙氏都组织男丁到涌口扫墓。杨连逢说,孙眉就曾去过涌口扫墓。涌口及附近村落的老人,都闻及翠亨孙氏族人有这样的传统。

    后来,由于涌口与左两乡不断闹矛盾和其他社会原因,涌口孙氏逐渐迁离涌口村,迁居翠亨及附近各乡,但翠亨孙氏后人和左孙氏后人因系同宗而一直保持来往关系。笔者祖母欧氏,一九八三年去世,时年九十四岁,左乡人。生前曾对笔者说:翠亨孙氏曾有过这样的族例:凡孙氏后人,日后如果由外地回乡,定要回左孙家看望族人,以认宗亲。此事经孙社正同志证实。一九一二年夏天,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后,由广州回翠亨村探望乡人,也曾到左乡一行。笔者的祖母曾目击孙中山当年打着轿子到左乡来。

    上述情况说明,孙中山来香山县始祖,不可能居住在涌口门,但不能说涌口门与涌口村毫无关系,涌口门是凸出珠江口海面的一个小港湾,在没有现代公路的时候,涌口门就是从水路联番禺、东莞、新安(宝安)及县内各地的小港口,与涌口村的水路联系也很方便。据一些老渔民反映,东莞、宝安的渔民,只需一个潮汐,就可以到达涌口门。所以每当渔汛就有许多渔民来这一带海面作业,也有许多商人把糖、油杂货运来涌口门转销香山各地。所以,礼赞公在来涌口村时,一定要经过涌口门。

注:本文在撰写时孙社正、杨连逢二同志提供了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据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编:《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会讯·增刊》,1984年11月出版。


为“国父先代故乡”事再访上沙乡

 

马汉民    灵调查整理

 

自本刊第四期刊出《关于“国父先代故乡”之说》这篇调查纪要后,得到了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和联系。一九八五年九月《历史大观园》第三期发表了李伯新(孙中故居纪念馆副馆长)和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室邱捷两位同志写的《孙中山祖先并非由紫金迁来》一文,指出可能是由东莞迁来,还引述当年邓慕韩(国民党党史编纂)曾经极力反对“紫金迁来”之说,并曾带过孙中山哥哥孙眉的两个孙子孙乾和孙满到东莞“寻根”的史实(孙乾曾任中山县县长)。为了进一步研究关于“国父先代故乡”事,我们决定再访上沙乡。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三日,我们来到了东莞市长安区上沙乡,党支部书记孙宜寿、乡长孙润洪等同志热情接待了我们,为我们召开了座谈会。出席座谈会者,有当年管理过族谱和去过广州孙科先生处领回“国父先代故乡”题字的孙秋先生,有当年参加过“恳亲会”和其他联系活动者的后人,等等有关人士。从这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如下几方面的情况。

    一、上沙曾派数十名父老兄弟参加“欢迎中山家先生”的“恳亲会”,并保存有两件珍贵的文物。

    一九一二年五月十一日,孙姓族人在广州大石街萧公馆召开恳亲会,欢迎中山家先生,参加者二百多人。其中有东莞上沙村的代表三、四十人,现在记忆起有姓名的就有:孙跃衢、孙同发、孙兆权、孙善富、孙培富、孙启瑞、孙蔼庭、孙占鳌、孙鸿鳌、孙金堂、孙子南、孙耀堂、孙锦胜、孙家胜、孙家开、孙新等十数人,孙同发的儿子孙衍佳还保存有当年恳亲会摄影留念的集体大照片一幅及《孙族恳亲会欢迎中山记》新闻传单一张。照片虽因年代久远而褪色,但“广东孙族欢迎中山家先生恳亲大会纪念”的横额字迹还清楚可见,照片前排正中坐着的孙中山先生和廖仲恺先生等影像,也隐约可见。

    至于《欢迎中山记》这份新闻传单,更具体记述了开会的时日、地点、参加人数、主持者的致词、孙中山的答词、等等全过程。据了解,当年广州《民生日报》515日的一篇报道,其内容与这篇新闻传单几乎一致(《传单》全文附后)。据当时参加恳亲会的代表的后人说,他们的父辈也曾讲过,因为上沙孙族与中山孙族有宗支源流关系,所以有资格被邀参加恳亲会。

    二、关于“国父先代故乡”题字及《乐安亭记》的补充情况

    本刊第四期所刊载的《调查纪要》,曾提及孙科先生为上沙题写过“国父先代故乡”六个字的事。当年曾作为代表之一到广州领取孙科题字的孙秋补充说:一九四七年五月,他们把题字塑刻在村边修建的“乐安亭”上,这个亭子里面还镶嵌有《乐安亭记》石碑,因此亭既作历史纪念,又是供避风雨的茶亭,后来又作为宝太公路的上沙车站,所以把“国父先代故乡”题字塑刻于亭上,让过往人等知道上沙是“国父先代故乡”。另外,在上沙村口,当年还建有一个牌坊,上有孙乾的“中山大道”题字。

    可惜,当年曾作车站的“乐安亭”以及上述各种题字塑刻、石碑,均于“文革”及拓筑广深公路时全部毁灭。幸好,上沙乡长孙润洪日前到香港拜访了香港沙溪同乡会会长八十多岁的孙子山先生,得知他还保存有当年孙堂发为乐安亭撰写的《乐安亭记》的草稿原件,于是征得孙老先生同意,把原件复印一份带回来。这篇《乐安亭记》除了说明建亭的缘由、作用外,还谈及“国父先代故乡”的题字问题:“盖国父中山先生,系出吾村,藩衍中山之翠亨,稽诸谱谍,维时未远。今孙院长题书石坊,曰国父先代故乡者,即其乐称本源云尔。”孙科先生当年的题字,当地年纪稍大一点的人,以及一些过往人都有所了解。《乐安亭记》碑文亦谈及此事,然则上沙乡是“国父先代故乡”之说,并非无所本矣。

    三、关于孙乾、孙满到上沙“寻根”事。

    四十年代初,国民党党史编纂、中央党史编委会广州办事处主任邓慕韩先生,极力反对罗香林教授认为孙中山先代是从紫金迁来的主张,他提出了不少论据,论证孙中山的先代是从东莞(上沙)迁来的。为了深入调查,搜索更多的论据,他当时就带同孙中山的两位侄孙——孙满、孙乾先生到东莞上沙村“寻根”,当时的东莞县县长黎国材也奉命同他们一起进行调查。据现年75岁的独身女社员孙秀馨回忆说,当年接待孙满他们的礼仪是在礼祖祠举行。孙秀馨当时被分配做打扫祠堂的勤杂工作,她亲眼看到当时全村的热闹情景,她还说年纪大的人,很多都参加过当年的欢迎盛会。

    这里顺便说清楚一点:因为中山翠亨的孙氏是东莞上沙乡孙族礼祖的后代,所以在礼祖祠来接待。据说,上沙孙氏宗祠过去曾挂有香山(今中山)宗亲送来的木楹联,联云:

    萃子姓于家乡木有本水有源五世箕裘开莞岭

    妥先灵于寝庙功念宗德念祖三房俎豆贡香山

    联里所指的“三房”,是上沙孙氏先祖礼、礼和、礼忠三个房系,他们是贵华祖的三个儿子。贵华祖是迁居上沙乡的始祖。礼祖生三子:长子受,次子广,三子晟。受生三子:长子能,次子通,三子玄。玄生二子:长禘儿,次宗。儿是中山左头乡始祖;宗是中山涌口乡始祖,涌口再分翠坑(亨)乡。所以,中山翠亨孙姓是礼祖的后代。(见《孙总理先代世系表》载于1933年广州出版的国民党《西南党务月刊》第十四期第27页。)

    关于孙中山先代从何处迁来中山翠亨的问题,早在三十年代前后就发生过争议。东莞上沙乡孙绳武等在此期间一再呈请当时的国民党“西南执行部”,力证上沙乡(亦曾称长沙乡)是孙中山的先代故乡。他们引证孙氏族谱及孙中山家谱等资料,说明中山翠亨孙族是从东莞长沙乡(即今上沙乡)礼祖之后分支去的。所以当邓慕韩带同孙乾、孙满返上沙作“寻根”调查时,上沙族人就在礼祖祖祠接待他们。对当年孙绳武等呈请修正孙中山先代世系(始迁祖)一案,经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饬令广东省政府及东莞、中山两县政府反复调查。后来在民国二十二年二月十八日由西南执行部(常务委员胡汉民、陈济棠、白崇禧、刘纪文、邹鲁、林翼中)作出结论,函请“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核办。函内说道:“总理始迁祖缔宗公确自东莞县上沙乡迁来中山县翠亨乡,至员头山乡孙姓系由赞礼公分枝,不能认为总理始迁祖”。这件公函附录本案各有关文件,计有①孙绳武等原呈。②广东省政府复函。③上沙村代表前呈中央党史编委会广州办事处原文。④孙总理家谱序(据云是总理之父笔记)。⑤孙总理先代世系表。⑥上沙乡状况表。⑦孙总理家谱四修谱序。⑧孙总理世系图。⑨中央党史编委会广州办事处复函。⑩东莞县长邓庆史原呈。以上这些资料,均见于1933年广州出版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党务月刊》第十四期。

   

附录:

    (一)《乐安亭记》全文

    吾村古称长沙,又号沙溪,位于虎门珠江河右。其峰峦拥叠,阡陌连绵,称繁庶焉。考我孙、蒋、任三姓,郡号乐安,原与蒋姓,同居于金陵,初徙乐城,再迁平邑。于宋世之末,复联迁是间,迨后蒋姓,以支派藩衍,始再迁南栅。经世数十,历年千百,而两姓和睦,守望相助,团结友爱,敦厚之风,迄今未改,虽经八年抗战,屡遭劫夺,尤能互助互惠,敦睦如故者,良有以也。村后有公路,环百余里,为宝太之通衢、港穗之枢纽也。然近于山陬,每遇酷暑严寒,暴风骤雨,行客苦无休憩之所。今夏,村人乐乎河山之光复,感乎百事之待兴,其谋所以便行旅,垂纪念者,惟鸠工庀材,经营浩大,同人等爰集村人,与港侨乡亲之力,又获蒋姓之襄助,由是造亭林,筑车站,于上冈之阴,建石坊,修支路于下冈之阳,以臻胜事,而显令德。盖国父中山先生,系出吾村,蕃衍中山之翠亨,稽诸谱牒,维时未远。今孙院长题书石坊,曰“国父先代故乡”者,亦即其乐称本源云尔。而国父之伟大,举世钦迟,以故石坊为中山纪念坊,使经其道者,共获仰止焉。及秋,诸工告成,故名其亭曰“乐安”,以维我孙、蒋、任三姓深厚之友爱,而示后人之楷模。异日乡民旅客,临亭披襟,倾北海之金樽,细谈今古,指西畴之绿野,共话桑麻,则其为乐,又何如哉!是以为之记。

 

                                                       里人孙子安撰并书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五月吉旦 

 

(二)《孙族恳亲会欢迎中山记》

(见本书“一、家族文物”,此处略)

                                               

一九八六年五月

 

据东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东莞文史》第9辑,1986年7月出版。



[15] 编者注:此处“故居”指翠亨孙中山故居。

[16] 编者注:此处“故居”指翠亨孙中山故居。

[17] 本节内容据陆天祥、杨珍、杨国英等口述,以及《孙氏乐安堂仕合号帐簿》(原件藏于翠亨孙中山故居)、《重修、三修、四修翠亨村祖庙碑记》(原碑藏于翠亨孙中山故居陈列馆内)等。

[18] 在孙中山出生前,还有一兄孙典,五岁殇;一姊孙金星,三岁殇。

[19] 孙达成有两个弟弟孙学成(1826--1864)和孙观成(1831--1867),因家境贫困,约于五十年代初期分别到上海和美国等地做工。这四亩田是孙学成从上海汇款回来购置的,程氏与孙达成存在着租佃关系。后来孙学成和孙观成相继在外地去世,在翠亨各遗下一妻一女,与孙达成家分居分食(孙观成之妻谭氏不久改嫁)。

[20] 以上据孙妙茜、陆天祥等口述,及《孙氏乐安堂仕合号帐簿》。孙妙茜说,她长大后,因住屋太狭小,只好寄居在邻人杨成发家中。

[21] 据《孙达成兄弟开荒合约》(原件藏于翠亨孙中山故居),及陆天祥口述。

[22] 据《孙氏乐安堂仕合号帐簿》,及陆天祥、孙锦言等口述。

[23] 村中地主杨承光则捐神龛四座,杨启文兄弟三人各捐一百元。

[24] 据孙妙茜、陆天祥等口述。

[25] 孙社正系孙中山宗亲,与孙科同辈。

* 编者注:原文将地名“涌口”和“涌口门”均写作“冲口”和“冲口门”,因当地方言“涌”、“冲”同音,故易写错。今经作者同意,将上述“冲”字均改为“涌”字,以使本书相关地名一致。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