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故里 文化飘香

首页 > 馆务公开 > 媒体关注

伟人故里 文化飘香


    摘自:中山商报 2005-11-17


    近年,我市致力在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富有中山特色的新文化体系。 


     ■文化是文明的自觉,是文明意义的艺术性的表达,文化本质上也是教化的,而在新时期,则是人们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一种实质性的表达方式,当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有文化”时,则是公民道德的一致性与社会不同群体的多样性的完美统一。 

   
    ■当文化产业从事业上迅速分离之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似乎也没有哪一个领域可以像这个领域一样,具有如此广泛的包容性。这一历史性的经济发展演变中,文化产业粉墨登场,走上前台。 
  产业化的文化,昭示着文化艺术与经济的融合,促使这一特殊商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扩大。作为“朝阳产业”,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一个全新的境界,比如艺术,它的本质就是创新,就是多样性,可能没有哪一个产业能够像文化产业这样能够同时满足我们多样性的精神需求了。 

   
    ■企业的发展需要借助文化的大舞台来展示,而支撑这一舞台的不只是物质载体,还有重要的文化储蓄含量与创意。经济背后的“大脑风暴”一刻也没有停止高速运转。而“簇群经济”范畴内的企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组团,形成一个富有一定文化特色与内涵的团体进行整体宣传与扩张。 

  
    ■古镇灯博会、沙溪服装节,宏大的场面,展示的不只是极具现代感的产品,还有新颖的工业设计理念,甚至背景音乐很可能就是“步步高”,作曲者吕文成,一代音乐大师,中山人。 
  从工业产品舞台到企业的设计中心,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这段路程相当漫长而艰辛,难度就在于对产品附加上文化属性,难度就在于创新与创意。美加科技(中山)有限公司将设计中心由广州市搬到小榄镇,100人的设计大军在小榄土地上掀起“大脑风暴”,再由爱浪系列产品刮到全国乃至全球。我们在欣赏爱浪音响带来的高低错落、立体环绕的音乐时,对艺术的感受更上了一层楼。 

  
    ■跨进文化艺术的门槛,接受艺术的洗礼,让身心褪尽铅华,洗毕红尘,登堂入室。让我们感谢文化产业、创意经济领域的人士,他们与基本的物质生产领域的人们一样,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色彩与更美妙的精神享受,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质量、更富有时代感。 
  当我们被文化艺术包裹起来的时候,当我们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发生巨大变化、文化艺术消费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例的时候——让我们主动承认、主动享受文化产业生产出来的商品的巨大诱惑。 
    

    1 岭南开风气 香山多文翰 

  
    中山,岭南文化的代表性区域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现代中西文化交汇地以及改革开放、接受外来市场经济文化与思想观念的前沿地带。 
  这里思想丰厚,改良派政论家郑观应为其一;这里人才辈出,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为其一;这里不缺行动,“为共和革命牺牲第一人”的陆皓东为其一;这里发育的买办文化、商业文化曾长期执中国商界牛耳,先施公司、永安公司、大新公司、新新公司,四大百货公司曾长时间地雄踞上海、广州和香港。 
  今天,中山有众多经济领域的“隐形冠军”,而在近现代有代表性的中山文化历史名人就有100多位,荣膺相关领域“第一”的名人近30位。 
  这里更有伟人孙中山,一位民主革命思想与行动的一代集大成者,其历史影响更是远播海内外。 
  “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鲁迅语)的孙中山先生,其《建国方略》分三部分:分别为心理建设、物质建设和社会建设(原准备第四部分为国家建设,但未完成),在那个风雨飘摇、物质文明空前匮乏的时代,“重实际而黜玄想”的中山先生就能敏锐地将“心理建设”列在“物质建设”之前作为第一位。 
  既务实而又不失健康向上思想的追求与引领,此为难得一例。 
      

    2 特定的中山文化氛围与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历史传承 

  
    文化的传承从来就是不可割断的,当年,孙中山先生便推崇中西融合的新型文化,即“伦理”、“民主”与“科学”的文化。今天,中山的传统文化保护依然相当完整,仍然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传统的上巳水边祭祀、四月八浮屠浴佛舞醉龙、五月端午“出色”扒龙舟,等等,相应的庆祝活动不断。而自1988年开始的“慈善万人行”活动也成为一个影响广泛的新民俗。 
   同时,我市现代化进程中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的热情越来越高,表达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市委、市政府则适时善用民间力量与智慧,举办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城市论坛”,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阵地与平台。 
  中山人自身的岭南文化加上移民文化、华侨文化、市场经济文化,等等,特别是从激烈变动的、动态发展状态中发展起来经济生活产生、孕育为新的岭南特色文化——“兼收并蓄,不务虚名,不空谈,重实干,奋发有为”增添了许多富有说明力的著名案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委、市政府在大力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的同时,没有放松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培育,“三个文明”齐头并进,通过一系列体现时代进步特征的文明活动、“十杰市民”、“十杰青年”、“十杰外来员工”等评选活动,树立了新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尚,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念。上下努力,在传统的优秀的文化基础上建设富有中山特色的新文化体系。 
  今天,我市24个镇区文化站中,有20个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其余4个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目前,我市有曲艺、戏剧等文化艺术团体156个,小榄、沙溪、大涌分别获得全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产生、扎根于社会基层的文化艺术常常以身边发生的变化或社会问题作为创作素材,既有生活基础又有严肃的创作态度,而少的是概念化。 
  1998年6月15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开展学习中山市创建文明城市经验活动的通知》里指出:“中山市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共同进步的先进典型……学习他们坚持着力于提高人的素质,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把思想教育、规范管理、法规约束有机地统一起来,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引导和促使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文明行为。” 
  这是一个高度,也是一个起点,是一个历史性的总结,是中山社会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文化演绎与文明进程的压卷语。 
   

    3 企业不只创造物质文明,还在生产精神文明 

  
    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昔日的中山玻璃工业集团公司内不但有企业的报刊,还有一份与其产品同样著名的《菊花诗刊》,而这家公司的诗歌创作与朗诵艺术也是一大特色。今天,众多企业的文化建设都已经走上新的阶段,达到更高的水平。 
  大涌镇红木家具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群,作为一个使用性与观赏性并存的基本生活用品,大涌镇专门设有红木家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众多红木家具企业在重视传统的浮雕雕刻和镂空雕刻的工艺继续发扬光大,云石镶嵌、刻画图案乃至贝雕镶嵌,在传统的审美价值和新型价值观念的共同作用下,为大涌家具增添了富有时代特色的红木文化风采。 
  今年10月,在火炬区国际会展中心的2005中国(中山)国际红木古典家具展览会上,来自我市大涌等地和福建省仙游县100多家红木家具企业的红木家具济济一堂,一派古风,俨然一个家具艺术的殿堂。 
  旅游,加上工业的背景,为传统的旅游行业增添了新的内容与特色。“咀香园”就是今天一个颇有内涵、小有名气的“工商业景点”,其特定的饮食文化变迁、工业文明的演变,使之在中山、乃至珠江三角洲旅游领域成为一个特殊的、有代表性的景点。 
而中国包装印刷基地众多包装印刷企业生产线上流淌的不仅是高新技术材料,还经过精心设计的包装创意,从而为更多的工业产品附加了新的富有时代感的文化内涵与特色。 


    4 文化消费促进产业的迅猛发展 

  
    在文化消费正在日益成为“必需品”的大背景下,在财富与投资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开始兴旺,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代,艺术品经营也开始与人们对时尚的追求与精神满足对接形成产业。 
  2004年,我市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1060家,实现营业收入20.86亿元,实现增加值5.64亿元;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为主的外围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1195家,营业收入12.19亿元,增加值3.09亿元,其中旅游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6.76亿元;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为主的相关层文化经营单位3161家,营业收入240.63亿元,增加值33.60亿元。 
  人们对文化娱乐的追求与这一行业的反应,一点也不比在其它领域迟钝。早在1984年,当时的三乡区鸦岗乡农民周笑美就在当地办起了一个文化娱乐中心,三张收费桌球台在乡村昭示着一个新的产业在一片黄土地上的悄悄崛起。今天,体育文化设施的档次越来越高,收费水平越来越大众化,而参与者更是日益增多。一些国际性、全国性的比赛在中山次第登场,而体育产业链的形成是文化产业中的最直接的体现之一。 
  大小文化广场上景象热闹,歌舞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 
  我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高雅艺术演出,而群众性文化活动更是数以千计,其中,营业性演出则接近1万场。 
  早些年,以“政府引导、企业包办”的模式,我市在全国较早尝试建立起城市文化广场。形式多样、内容健康、观众踊跃、而且有一定参与性的项目给人一种新的文化享受。 
  这种文化广场除提高了商业社区文化品位、聚拢人气外,在福利、公益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来,这些方面就是通过文化艺术这一共同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专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文化广场的出现,则更具有一种直接的载体性的意义。 
  今天,我市几乎每个镇都出现一处“文化广场”企业,商界的文化广场更多,保持经常性活动的文化广场60个,这种广场的出现,更多的是应文化与精神消费者的需要而出现的。 
  随着人们欣赏口味的提高,一般性的小型场面已不能满足人们更高的需求了。 
  于是,高雅艺术走了进来。小提琴家吕思清来了,德国爱乐乐团来到了小榄。 
  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自然也更需要一个场面宏大的物质载体来提供舞台,承接人们更加挑剔的审美眼光。而与此同时,从基层土壤里孕育起来的文化产业一开始就不是纯粹因为经济,而是与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 
  艺术培训成为文化产业中重要的部分,并且在近年来呈现较为强劲的上升势头。现在不只是孩子在学习各种乐器,甚至就连成人也加入到这一行列。 
    

    5 文化艺术力助我们跨越现实,浪漫主义情怀日增 

  
    萧友梅,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开创者,我国第一所音乐学院的创办者。 
  在他的家乡中山,人们以极大的热情进入这一无国界的艺术领域。 
  1984年7月,许多大学、研究院的专家成为“星期天教授”,来到珠江三角洲企业的时候,中央音乐学院、广州钢琴厂和中山市文联等单位的老师、专家则利用暑假来到中山培训这里追求艺术的学生。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期,这个培训中心就在当时的龙头环乡笑来幼儿园成立了一个分点。也就在这一年,小榄镇就成立了青少年书画会。 
  今天,参加培训的不再局限于儿童了,一些成人也开始为自己设计教育,而对于艺术培训领域来说,他们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市场。 
  置身改革开放前沿,中山人自始至终就没有放弃对文化的追求,也从来就没有淹没在横流的物欲中。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市的摄影水平在全国亦小有名气,摄影界代表人物何廉就是广东地区摄影行业的重要人物之一,在他的带动下,中山摄影水平实现了大跨越。 
  1986年,中山市在北京举办的大型艺术摄影展《祖国颂》在京引起强烈反响,一等奖的“万元大奖”引起轰动。 
  摄影热、书画热、音乐热,在珠江三角洲这一片经济热土上,艺术从来就不让拚命追逐利润的资本,爱好者们自我组织、自我经营、自成系统、自有乐趣,参加者日众,并促进了相应领域的产业化的初步发展,从而又反过来促进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与推广。 
  画苑、画廊里的艺术品越来越多,而其背后则是一支越来越长的大军。越来越多的收藏家的出现,相应的专家鉴赏、知识讲座活动也日渐增多,这毫无疑问是宽裕小康、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 
  今天,中山城乡的钢琴等文化艺术活动评比不断,与过去的评奖不同的是,今天一些项目已经发展到参赛者交费才可以参赛的情形,即使如此,参加者还是相当踊跃。 
  小区内钢琴声韵律悠扬,和声渲染,那不是从高档音响传出来的,而是家庭里的孩子的免费演奏,今天,越来越多的家庭的消费理念已经从“家庭影院”走向“家庭舞台”。 
  自发组织起来的粤曲、京剧爱好者呼朋引伴,或引吭高歌走进新时代,或呕哑嘲哳叹人生无常,悲红颜易老,或独抒性灵,跨越时空,精骛八极。 
    

    6 都市新文化孕育下的市民素质 

  
    中国近现代风起云涌,一批批中山豪杰站在时代的前列,当地的名人效应也持久不衰,今天,富有时代性的“十杰市民”、“十杰青年”等评选活动,则树立了公民教育的示范效应。 
  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构成今天的市民素质,而其中的文化素质就是人的文化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是人们理解和接受文明、创新文明的基础,它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决定城市文明的状态、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 
  早在1996年11月,中山市委工作会议就确定将努力构筑精神文明建设五大体系,力争率先建成广东省文明城市。这五大体系就包括:一、规范的思想道德系统;二、先进的科教文化系统;三、优良的环境秩序系统;四、坚强的组织保证系统;五、强有力的法制保障系统。 
  而2001年制定的《中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规划》,更进一步提出要在短时间内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而这一建设过程中,无论作为主体还是客体,人都是核心。 
  我们在城市建设改造中、在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同时建成“步行街”、建成“花园城市”,我们在传统的尊老与“做善事”活动中开发了“慈善万人行”的新民俗。我们在努力工作、争做“老板”的同时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7 “人的现代化是核心,社会发展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文明进程的创造者,也是接受改造者。主体文明决定内容文明,再决定方式文明。 
  对于昔日专制制度下的“丧失人格久矣”的大众,孙中山先生就认为:“要人类进步,是在造就高尚人格。”在他看来,人的近代化就是要“革心”。 
  作为中山市文化发展与文明建设的主体,今天的中山人走到社会舞台中央。 
  文明进程一直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早在1994年,中山市的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就达到70%,“慈善万人行”成为一个城市与社会品牌,而越来越多的、有着乐善好施风尚的中山人开着小车做义工。 
  就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培育新时期有中山特色的人文精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崔国潮要求弘扬“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现代精神。今年,我们更总结提炼出“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 
  崔国潮说,中山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始终把广大市民作为文明建设的主体,在文明进程中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创造。 


    8 形成伟人故里特定的文化氛围 

  
    今年初,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远明与本报记者谈话时说,现代化是人类不断更新自己的连续行程,更是文化传承、文明创新的进程。文化对经济的发展的内在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市,推进文化事业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宽裕小康社会的建设,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它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问题。现在一些指标体系管理,一般都是从经济层面来进行的,其实,人的现代化才是核心问题,而且也是难以甚至是不能量化的。但是,也应该有一个时间划分,也有一个时间概念的问题。我们现在强调“以人为本”,要促进人的现代化,思想宣传战线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而工作的重心也要落实到促进人的现代化上,落实到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上。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对我们的工作进行定位,体现时代性,进步性,与时俱进,首先就是思想要与时俱进,主流意识、主流思想要抓准吃透。 
  王远明认为,一个国家有国民性,一个地方也有它的国民性与城市的品格,它是多种因素构成的,中山在中国近现代史包括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在这些历史阶段,文化传承变化,价值取向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发掘。从中山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沿革、发展和今天我们所处的历史性时空点上,探索我们的文化与精神形成,在这些方面去挖掘、去总结、去求证、去提炼,从而形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其中特别是在加快文化体制的转变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挖掘其巨大的潜力,从而形成伟人故里的特定文化与相应的产业氛围与内涵,从文化这一人类社会生活的根本点出发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对文化产业密切关注的中山市委、市政府,正在酝酿着文化体制的改革与深化,在《关于中山市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的研究》课题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崔国潮指出,“中山市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强化文化产品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增强人们的创新能力及其与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实现人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 



上一篇: 文化殿堂盛装亮相
下一篇: 王远明:只待博螯盛会精彩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