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翠亨村 > 历史名人
孙眉
孙眉(1854~1915),孙中山长兄,字德彰,号寿屏,清咸丰四年十月十七日(1854年12月6日)出生于翠亨村。孙眉童年在家协助父亲务农,15岁时便到邻乡南蓢当长工,清同治十年(1871)与同乡赴檀香山谋生。到檀香山后,孙眉先是在别人的农场打工,后向当地政府领地自己开垦,因经营得法,逐渐发展壮大。清光绪三年(1877),当地政府允许孙眉招募华人到檀开垦农业。次年,孙眉与同县崖口乡(今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谭氏(1862~1938)结婚,生子孙昌。清光绪六年(1880),孙眉在檀香山怒安奴街(Nuuanu Ave)开了一间商店。三年后,商店迁往檀香山的茂宜岛扩大经营。清光绪十一年(1885)前后,孙眉在茂宜岛租得数千英亩的土地发展畜牧业,并雇有大批工人,被称为“茂宜王”。 ....更多>>
孙科
孙科(1891~1973),孙中山之子。清光绪十一年九月十八日(1891年10月20日)出生于翠亨村。清光绪二十一年九月(1895年10月),孙中山策划的广州起义失败后,随母避居檀香山孙眉处。后入孙眉聘请同乡黄瑞祥为其开办的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等国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入圣•安东尼学校(St Anthony School)攻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檀香山圣•路易士学院(St Louis College)。清宣统二年(1910)加入同盟会。次年毕业于该学院。1912年2月初应其父电召返国,抵上海迎接母、妹赴南京与父亲团聚。1912年7月赴美国留学,8月考入加州大学,1916年5月毕业,获文学士学位。1916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主修政治、经济、理财、选修新闻学,一年后获理科硕士学位。 ....更多>>
陆皓东
陆皓东(1867~1895),名中桂,字献香,号皓东,翠亨村人,生于上海。父亲陆怀昕,在上海经商及任洋行经纪,生母王氏,是翠亨村附近的泮沙乡王屋村人。 陆皓东11岁的时候,父亲陆怀昕在上海病逝了。1878年,陆皓东便随母亲护送父亲的灵柩第一次回到他的故乡翠亨村。安葬父亲之后,陆皓东遂随母在翠亨村定居,不久就进入翠亨村村塾冯氏宗祠读书,和孙中山成为同学,他们志趣相投,性情相似,成为终生好友。青年时代的孙中山与陆皓东十分投契,甚至“饮食起居必与共焉”,时常聚在一起谈论中国政治的腐败,甚至还一起跑到村庙北极殿损坏了北帝神像。这当然为村民所强烈反对,于是孙中山离开往香港求学,而陆皓东后来则转赴上海。 ....更多>>
杨鹤龄
杨鹤龄(1868~1934),翠亨村人。早年在广州算学馆毕业。1890年前后,与孙中山、陈少白、尢列等以香港“杨耀记” (杨父经营的店铺)为联络点,经常秘密集会,交流革命思想,商议革命大计,时人称他们为“四大寇”。 因此“杨耀记”商店又被称为“革命党人最初之政谈俱乐部”。1892年,孙中山在澳门向镜湖医院借银开办中西药局,“担保还银人”就是杨鹤龄的妹夫、澳门绅商吴节薇。后孙中山在澳门受到排挤,转往广州及香山石岐开设药局,但手头拮据,据杨鹤龄之子杨国铿回忆,当时杨鹤龄变卖位于澳门龙嵩街的一所房子与吴节薇,所得资金全数赠给孙中山作发展事业之用。后来孙中山发动反清起义,杨鹤龄则在港澳一带协助筹募经费及作反清宣传,一度在陈少白创办的革命报刊《中国日报》中任职。民国成立后,杨鹤龄隐居澳门,并把居所命名为“杨四寇堂”,以纪念这一段革命往事。1921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聘请杨鹤龄为总统府顾问,并每月馈赠五百元作为养老金;又把越秀山南麓文澜阁修葺一新,延请杨鹤龄、陈少白、尢列居住。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设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又任命杨鹤龄为港澳特务调查员。....更多>>
杨殷
杨殷是翠亨村孙中山革命追随者中比较特别的一位,他既积极参加过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运动,又是著名的工运领袖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杨殷,名观恩,字典乐,号命夔,1892年8月12日生于翠亨村的一个富裕的士绅家庭。从幼年起,杨殷便接受私塾教育,后来又到石岐和广州接受中学教育。 杨殷与孙中山既属同乡,从小便听说过孙中山、陆皓东、杨心如、杨鹤龄等村人的故事。1911年初,年仅19岁的杨殷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在同盟会南方支部副支部长、孙中山长兄孙眉的安排下,经常来往广州、香港、澳门、香山等地,秘密从事传递军事情报及运送武器的工作。 ....更多>>
杨心如
杨心如(1868~1946),小名帝镜,名兆蓉,字正乐,号心如,翠亨村人,是孙中山在翠亨村中的总角之交。杨心如从小胸怀大志,好读书,聪慧过人,过目不忘,但不喜读四书五经,亦无意走科举考试之途,常和孙中山相与倾谈天下兴亡事,见解独到,多中肯綮,为孙中山所欣赏。1895年,孙中山与革命同志创立兴中会,杨心如也响应加入兴中会,奉命奔走中山、澳门、香港、台湾诸地,策动人力、物力,参与广州起义、惠州起义诸役,“毁家纾难,产业十九捐助革命,家遂中落”。后人把杨心如与孙中山、陆皓东、杨鹤龄并称为“翠亨村四杰”。....更多>>
杨锡宗
杨锡宗,字礼绍,是翠亨村首富杨启文第十子,曾就读于广州岭南中学及北京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1918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建筑科学士。 杨锡宗是岭南乃至中国最早接受正规西方建筑学教育并回国服务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设计生涯见证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发展。杨锡宗的代表性建筑设计包括广州中央公园(现广州人民公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墓园规划、广州中山大学石牌新校园总体规划和第一期工程项目的设计、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广州银行华侨新村、嘉南堂(今广州太平南路新华酒店)、南华楼(今广州太平南路新亚酒店)等。他还曾担任福建漳州市政建设总工程师,全权从事规划;又以顾问形式与汕头市政府合作编制了《汕头市政计划举要》这一部颇具战略眼光的具有城市发展总体纲要性质的市政总体规划,其中保税区、工业区和金融区的分区概念直到现在还是工商业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分区手段。杨锡宗擅长设计及绘画建筑图则,据说“每出一则,勾心斗角,立意必新,悬之国门,高下共赏,世人得其一纸,无不乐奉千金以为寿。” ....更多>>
陆灿
陆灿,又名“陆文灿”,字立本,号炳谦,别字逸生,1874年生于翠亨村。1883年秋,孙中山与陆皓东到村庙北极殿进行损毁神像的“革命举动”时,陆灿和另一个小孩则负责“看风”,盯住在北极殿外睡觉的守庙人。 1887年,陆灿十三岁时到了檀香山,就读于泮拿荷(Punahou School)学校,是该校毕业的第一个中国学生。1895年,陆灿回故乡翠亨村结婚。陆皓东每从省城广州回到翠亨,必到陆灿家中倾谈。是年底,在得知广州起义失败及叔父陆皓东被捕的消息后,陆灿在舅公(附近唐家村的一个乡绅)的教示下,和翠亨乡正陆星甫用贿赂的办法打发掉到翠亨村搜捕孙中山的清兵。陆灿仗义护送孙家亲属到檀香山,这个举动,得到华侨的交口称赞,郑照后来回忆说:陆灿“为人仗义可靠,吾人常以此事比之‘赵子龙单骑救阿斗’也。” ....更多>>
陈兴汉
陈兴汉生于1876年,比孙中山小十岁,家就在孙中山家的隔壁。 1883年,1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归来,常向村民讲述海外见闻以及清政府腐朽无能之事,当时年方7岁的陈兴汉被孙中山博识多闻的谈吐所吸引,孙中山在村中改良乡政,发动村民修路时,他也常常跑出跑入看热闹。 陈兴汉很早就参加了同盟会,参与孙中山的革命运动,但陈兴汉与孙中山的更多联系,则要在民国成立以后。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陈兴汉被聘为临时总统府秘书。同年3月5日,他以发起人的身份陪同孙中山出席在南京举行的追悼粤中倡义死事诸烈士大会。陈兴汉这种擅长后勤事务的才能在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时再次得到发挥。1923年3月12日,陈兴汉被孙中山任命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庶务司司长,负责大本营后勤保障各项事宜。 ....更多>>
谭杏
谭杏,原名谭兆嫦,中山南朗崖口村人。1915年,与翠亨村民杨东结婚,婚后育有杨日松、杨日韶、杨日璋、杨日增、杨日昕、杨日芳六个子女。抗日战争期间,谭杏做出突出的贡献。1941年,中共南番中心县县委委员谢立全在杨伯母家养病,她日夜操劳煎药做饭,费尽心血避过敌人的耳目。在杨伯母的精心照料下,谢立全的身体很快就康复了。1942年春,杨伯母从大儿子日韶的来信中知道率先进入中山五桂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游击队员们缺医少粮时,即把家中仅存的两石谷碾成米,带着女儿杨日芳,把米送到翠亨附近的石门村接济部队。在部队生活极度困难之时,她又毅然把自己大半生的积蓄和一批谷子,全部献给了部队。甚至连自己结婚时的金首饰也贱价变卖了,换来谷子送给部队。她还回娘家借来金首饰,动员自己的大嫂把卖猪得来的钱借给自己去接济部队,最后连祖辈留下来的两亩薄田也卖掉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