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翠亨灵秀毓伟人 一椽得所传世代

首页 > 馆务公开 >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翠亨灵秀毓伟人 一椽得所传世代

质量鉴定:打破传统,坐东朝西

  孙中山故居位于翠亨村西南角,1892年3月由孙中山亲自设计并主持建造,故居坐东朝西与村内其他民宅的朝向恰好相反,恰好反映了孙中山敢于创新的魄力。故居占地约5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34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一座赭红色二层小楼。这座融合了中、西建筑特点的两层楼房,首层居中是客厅,后面是孙中山母亲的卧室。两侧分别是孙中山和其大哥孙眉的房间。二楼中间与首层客厅顶部贯通,两侧分别是孙中山的书房和客房。楼房正面,上下层各有由七个圆拱装饰的骑廊。外墙全部在玻璃窗外加了一层木制百叶窗,既可遮挡雨水、阳光,又可通风透气。
  故居室内陈设保持着1892年至1895年间孙中山先生经常返乡居住时的景貌。孙中山先生最后一次在此小住是1912年5月。1934年,孙中山先生的亲属把这所房子交付给当时的国民政府管理。1938年至1955年,孙中山之姐孙妙茜曾断续在此居住并负责管理。1955年孙妙茜去世,1956年成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抚今追昔

  虽然孙中山在这栋宅子里居住的时间甚少,但此段时期是他从“医人”到“医国”心路转变的重要阶段,他曾经同陆皓东一起试制炸药,在二楼的书房中他完成了《上李鸿章书》初稿。这里保存着当年孙中山居住的景貌,这里的每一物,都记载了孙中山当年的生活细节,还原出一个真实且饱满的伟人形象。

一椽得所,五桂安居

  走进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进入正门,挺拔的糖胶树、棕榈迎面相拥,枝叶十分繁茂,抬头仅能见一线蓝天。鸟鸣啾啾,漫步曲径,毫无喧哗之意。右面正是故居所在,赭红墙壁正好相映。左面的“中山鼎”肃穆挺立,这个鼎口径1866毫米,高1925毫米,铭文高59厘米,基座宽1912毫米,而这分别代表孙中山先生的出生年份、逝世时间、享年岁数以及推翻帝制首任总统的年份。
  走进故居院内,右手边便是孙中山从美国带回、亲手栽种的酸子树,在当时的广东极为罕见。由于台风的肆虐,这棵大树像一条巨龙卧在院落,房屋的大门两侧有一副孙中山亲笔撰写的对联———“一椽得所,五桂安居”。这其中有段小故事,中山作家刘居上所著《青年孙中山》一书(28页至34页)中记载,1892年早春,还在香港求学的孙中山收到母亲寄来的家书,上面写道:“汝兄汇款筹建房舍,见书速归,共商家计,切切”。回到家中,全家人围在餐桌边吃边聊,商量着建房事宜,母亲试探地问孙中山要不要请风水先生看一看,孙中山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必了。孙中山连夜绘制好新居的设计图,坐东朝西(当时翠亨村民宅的朝向恰恰相反,都是坐西朝东)让孙母有些担心破坏风水,孙中山哈哈大笑道:“真要有‘风水’,坐东朝西的‘风水’就最好了,空气流通,身体健康,这难道不好?”新房落成当天,孙中山在翠亨的最后一位业师程君海专程从南朗前来祝贺,他登上新楼连声称赞,奉程君海之命,孙中山提起毛笔写了副对联,就是我们进门所看到的“一椽得所,五桂安居”。

雅致脱俗,仰者如云

  外观故居走廊环迥、多开式窗户等,十足西洋味,走入屋内,不小心触碰到厚重的大门,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就像年岁已高的老人,连声音也凝结了百年的历史和沧桑。大厅的贴金神楼、酸枝椅等还保留着翠亨民居的传统布置,神楼位于镂空雕花隔扇的上头,神楼和隔扇的漆已经变成暗红色,有的地方变成了黑色,据介绍,这屋里的神台和大部分家具都是故居的原物。神楼下正中间悬挂一幅孙中山的油画像,这是后人为了纪念伟人而添加上去的,大厅的正中间悬挂一盏精美的白色玻璃罩煤油灯,大厅的两边墙上分别上下开有四方窗户,和两边卧室和书房的窗户相对,保证了室内空气的对流。
  从大厅的右门进入,来到了孙中山哥哥———孙眉的卧室,印象深刻的是右边靠墙的一个梳妆台,菱形的镜子,青花陶瓷洗脸盆在岁月的打磨下已经裂成了好几块,重新被粘合在一起;大厅左边则是孙中山的卧室,一张梳妆台便写满了历史,油漆已经斑驳陆离,木材的纹理清晰可辨,大床上的雕花雅致脱俗,床头栏杆上暗红色的油漆被磨得光亮,部分油漆脱落,露出浅灰色的原木;神楼下的房间则是孙中山母亲的卧室,据说,当地人习俗都是将神楼下的房间给老人居住,祈求平安及长命百岁。
  正厅右边上至二楼楼梯的扶手被磨得浑圆泛亮,可见已有不计其数的人来瞻仰过伟人的故居,后人对伟人的敬仰由此可见一斑。走进位于故居二楼孙中山的书房里,书桌上放着文房四宝、孙中山喜欢看的书籍和为村民看病的听诊器,曾想用“医术以济世”,回乡后常在这里向贫苦的乡亲赠医,刘居上说,村子里还流传着他为一位难产妇女接生的佳话,新房落成后,孙中山经常往返香港和家乡翠亨之间,有次孙中山与乡亲们闲聊时,村里一产妇难产,全家束手无策,只得求助孙中山帮忙,孙中山的伯母阻挠,认为男人给产妇接生,会带来“衰运”。但孙中山并不放在心上,帮助产妇顺利产出。

厨卫齐整,保存完好

  书房里还摆有一张床,中山民俗学者李汉超介绍,有段时间陆皓东与孙中山在此共卧一床商谈国事,1892孙中山与陆皓东在孙宅用钠硝石、氯酸钾和硫磺等物试制炸药,他们在土制炸药上加一小撮砂土,小心用白布包好,掷向村口的闸门,轰的一声将闸门上的“瑞接长庚”花岗石匾炸出一道裂痕。1894年孙中山正酝酿给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陆皓东惊讶地问:“你怎么会想到给这位中堂大人上书的?”孙中山回答说:“李鸿章主张‘推行新政’,算得上是一位有识之士,如果他能采纳我们的治国主张,积弱的中国或许还有一线希望。”孙中山挑灯伏案奋笔疾书,经过十多天的反复斟酌、修改,终于写成了《上李鸿章书》初稿,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等许多治国主张。
  在书房后面,有一条走廊从神楼后横穿至房子的另一端,一间四方厢房便是当年孙家的客房,从旁边的楼梯下到一楼,一条走廊通至后面的厨房、浴室、厕所,据介绍,这里都在1913年前后由孙眉主持扩建过。作为孙家长子的孙眉,17岁离家出洋,对老人格外疼惜孝顺,对她们的生活所需,事事都考虑得分外周详———厨房中陈设了孙家加工粮食所用的器具,除了两口烹制主食、主菜的大锅外,还有两口小灶头,据说是用来煲汤、熬粥,可见当时孙家的饮食颇为讲究;出了厨房转左,便可见孙家的浴室,里面摆放着锈迹斑斑的浴缸,让每一位游客都为之诧异,在那个时代的农村里,居然有了浴缸这一西洋玩意,据说这口西式搪瓷浴缸是从澳门购回,当时还计划从附近山上引泉水入屋;在浴室前方有一间小屋子,这里就是孙家的厕所,里面有砖砌成的座厕,方便老人如厕。
  参观完故居,不少游客都会在故居前的空地上拍照留念,鲜有人知孙中山最后一次回家乡曾在这里大摆筵席宴请村里的老人,1912年5月27日,辞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再一次回到了他阔别16年的家乡翠亨村,当天晚上,在翠亨村孙宅门前的空地上,孙中山设筵宴请翠亨村及附近石门九堡60岁以上的村民,据说过去只有男性才能参加这种宴会,而孙中山提倡男女平等,因此60岁以上的妇女也被邀请参加这次宴会,宴会中孙中山站在桌子上发表讲话,答谢乡亲父老对革命的支持,并对受清政府骚扰、迫害的乡亲表示衷心的慰问。

岁月经纬

  1892年,孙中山长兄孙眉从檀香山汇款回乡筹建房舍,孙中山亲自设计和主持修建了一座三开间两层小楼,即现在的翠亨孙中山故居。
  1894年,孙中山从广州回到翠亨村,在家中书房起草了一篇长达八千多字的政见书,后称此篇文章为《上李鸿章书》。
  1895年,广州起义未及发动便告失败,翠亨居所则由孙学成夫人程氏照料。
  1912年5月27日,辞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回到家乡翠亨村,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回乡。当天晚上在翠亨村孙宅前的空地上,孙中山设筵宴请翠亨村及附近石门九堡60岁以上的村民,包括妇女。
  1913年前后,孙眉主持扩建翠亨家中的厨房、浴室、厕所,并从澳门购回西式搪瓷浴缸及自来水管配件,计划从附近山上引山泉水入屋。
  1938年,中山沦陷前,卢慕贞及女婿主持将翠亨孙中山故居内的家具等物品全部搬到澳门第士街的孙公馆存放,抗战结束后搬回翠亨故居内。
  1956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成立,1959年8月,宋庆龄为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题写了“中山陈列馆”及“中山故居公园”,1962年5月再次题写了“孙中山故居”及“孙中山故居陈列馆”。1980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重新筹备布置孙中山生平史迹的展览,为此专门把起草的陈列大纲寄给宋庆龄审阅。
  1999年11月12日,孙中山纪念馆落成并向观众开放。

旧闻新知:宋庆龄几番周折探访故居

  据介绍,大概是1948年,宋庆龄因事在香港停留数日,便决定经澳门返翠亨一行。当宋庆龄回到翠亨中山故居时,心情非常愉快,并笑着说道:“先生(孙中山)于1918年离开广州大元帅府到上海时,计划带我回翠亨一行的,不遂心愿;1923年初,从上海回到广州当大元帅时,又想带我回来一行,也丧失了机会,今次大快我心,终于了却我的心愿了”。
  宋庆龄对孙中山故居的保护和管理十分关心,1956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成立后,工作人员几乎每年都写信向宋庆龄汇报孙中山故居的保护和陈列展览情况。1980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重新筹备布置孙中山生平史迹的展览,为此专门把起草的陈列大纲寄给宋庆龄审阅。宋庆龄寄来孙中山的文集及她亲自主持布置的上海孙中山故居的资料,使翠亨孙中山故居有了很好的借鉴。

翠亨学子唇枪舌剑护故居

  据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的“大军”驰骋各地,但对孙中山故居中所谓的“四旧”东西,只有小部分“大军”光顾到。有一两个战斗队认为故居正厅屏风的蝙蝠、酸枝椅的“寿”字、神龛正中最高的金色圆形物(太阳)都是“四旧”,通通要砸烂。管理人员与其机智周旋,说这些都是受国家保护的文物,不能随意砸烂,即便要砸烂,管理处也有革命派,会自行处理。
  战斗队见故居管理人员没有行动,就拿出封条,要把“四旧”的东西封起来,但“金太阳”离地面实在太高,他们缺乏升高的工具很难办到,管理人员在一边劝说:“小心些,很危险,会跌死人的”,战斗队知难而退。后来下一“通牒”,限管理处革命派三天内处理,不然就来砸烂。管理人员只得找到在纪中读书的翠亨村学生杨岳根等人,请他们去学校寻求更多学生的帮忙。据说当晚两派不同观点的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大辩论,主张要砸烂孙中山故居中“四旧”的派系势孤,次日只得在故居门口装腔作势高喊一轮破“四旧”口号后,撕去“最后通牒”便走。后来故居管理人员向翠亨村民提及此事,这些村民很生气地说,谁敢乱动决不放过。

口述历史:孙中山宴请乡亲表歉意

    ◎讲述人:李国瑞,工商联退休老干部。
  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前,已经安排亲属到香港,起义失败后,在友人帮助下,将亲属由香港送达檀香山茂宜岛孙眉牧场居住。翠亨村的房子则由其二叔孙学成的夫人程氏照料,程氏怕遭受牵连,将孙中山的往来信函及读过的书籍全部烧掉。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清政府通缉,此后十年间更是一直没机会回到家乡翠亨村。当时翠亨村周围布置带枪村民,以防止全村人被逮捕或屠杀,当搜捕清兵到达村内,大家还是不敢轻举妄动,只是尽力招待周全,并带他们尽量绕弯路去搜查,并私下给清兵不少好处,最后清兵让村长将他们带到空无一人的孙家搜查,最后居然平静无事地离去。
  对于广州起义失败给父老乡亲带来的恐惧、担忧,孙中山也深感歉意,所以在1912年回到翠亨村后,在自家门口大摆筵席,宴请了60岁以上的父老乡亲。

故居物品转存澳门

    ◎讲述人:李汉超,中山民俗学者。
  中山民俗学家李汉超说道,孙中山最后一次回家乡,还去过一趟左步村,当时村里请来大厨烹饪出满桌饭菜,孙中山只吃了点水果、点心,后来只得将这些饭菜分给左步村的各家各户。
  故居内的家具等物品保存完好,还得感谢卢慕贞。1938年,中山沦陷前,卢慕贞及女婿主持将翠亨孙中山故居内的家具等物品全部搬到澳门文第士街的孙公馆存放,在当时交通闭塞、时局动荡的年代,可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抗战结束后又将这些物件搬回翠亨故居内,完好的还原出孙中山当年在此生活的环境,日本人梅屋庄吉赠送给翠亨孙中山故居的孙中山演说铜像则留在澳门。


另眼观史:时势造英雄

  孙中山少年时代开始听村里的老人讲述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的英雄事迹,并目睹官府对民众劫掠的种种事实,都令他产生很多不满和反叛的革命思想。他与陆皓东毁坏庙中的神像后、触怒了乡人,被迫离乡远赴檀香山学习,在檀香山他察觉那里和家乡不同,没有贪官污吏,人人都遵守法律,受法律保护、使他感受到法制与民主的可贵。后到香港学医,他更多地吸取了西方文明,形成了他另一种理想,就是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当理想遭遇重重阻碍的时候,孙中山第一个站出来号召国人起来“革命”。可以说孙中山先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的种种经历,造就了他的为人,“时世造英雄”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孙中山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早年常常参与农活,深知民间的疾苦,也造就了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博爱情怀。这种情怀,贯穿了孙中山的一生。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写道:“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国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在讲到民族主义第二讲时说:“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可见孙中山先生已经把博爱上升为对人类的大爱、上升到爱国主义的层面,成为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

下期预告

  陆皓东故居位于中山南朗翠亨村,建于清代晚期,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陆皓东1867年出生于上海,11岁回到故乡中山翠亨,其本人及其亲属和后裔曾在故居居住。故居坐西向东,占地面积446平方米,建筑面积215平方米,是具当地传统建筑特色的三间两廊砖木结构平房。去年中山市政府投入资金对陆皓东故居进行维修布展,修缮工程日前通过广东省文物局专家组验收。敬请关注下期《中山制造》。


来源:南方都市报2009年3月5日  采写:本报记者 刘贤沛

 



上一篇: 党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有鲜明社会主义色彩
下一篇: 媒体观点:孙中山最早提出 “广佛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