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村北的犁头尖山麓,在苍翠的松柏丛中,安息着一位烈士,他就是中山人民的骄傲,翠亨村人光荣的儿子,被孙中山誉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 —— 陆皓东。
陆皓东( 1867 - 1895 )翠亨村人。 1867 年的中秋节那天在上海出生,由此取名中桂,字献香,号皓东。陆皓东的父亲陆晓帆在上海经商,因此陆皓东在上海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当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不久,上海在殖民主义的坚船利炮下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陆皓东目睹侵略者趾高气扬、横行霸道的丑恶;同胞被侵凌、被欺侮的悲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陆皓东九岁那年,父亲在上海病故,母亲料理好后事之后,带着陆皓东返回故乡翠亨村。翠亨村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小山村,当时仅有六十多户人家,土地大多砂碛跷瘠,而且多数集中在杨姓、陆姓等大户人家手里,孙姓是村中的小族户。许多农民因贫穷而无法生活下去,被迫飘洋过海,离乡背井到檀香山,吕宋(菲律宾)、香港、澳门、广州、上海等地去谋生。
陆皓东返乡后入村塾读书,与刚入村塾的孙中山成为同学。孙中山由于家境贫苦,小时不得不参加一些田间劳动,或上山打柴挑水,有时还会随外祖父出海打鱼取蚝,到十岁时,才有机会进入村塾读书。童年时代的经历使孙中山对中国农村的情况有所了解,对农民的苦难予深切的同情。陆皓东、孙中山这两个出身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的少年很快由同学变成为好友。
1878 年,孙中山和母亲随友人到檀香山,投奔早年到檀香山谋生的兄长孙眉,并在那里开始接受正规的“欧洲式的教育”。由此眼界大开;“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夏威夷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给少年孙中山以激励,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 1883 年, 17 岁的孙中山返回家乡翠亨村,他以所学到的知识,向乡亲们宣传反对迷信,提倡改 良,“教育、防盗、街灯、渠道、防病、皆为筹办”。孙中山的思想,得到陆皓东的共鸣,两人十分投契。一天,孙中山和陆皓东在村中的北极庙中,见村民因病到庙中求神拜佛以保平安,又以香灰为药治病。这两位心怀改革愿望的热血青年向乡人劝阻无效,愤然将供奉于庙中北极殿的北帝泥塑像两根指头掰断,然后又将“金花娘娘”的面划花。孙中山和陆皓东的举动不能为乡人理解,受到他们的诘问和责难,两人被迫离开故土,前往香港,两人一起在香港受洗加入基督教。不久,孙中山继续留在香港读书,而陆皓东则前往上海,于 1884 年入上海电报学堂学习,两年后毕业,至芜湖电报局当译员,不久升为领班。 1890 年,陆皓东返翠亨结婚。当时,孙中山还在香港西医书院习医,课余常与好友尤列、陈少白、杨鹤龄一起议论时政,抨击清廷,鼓吹“勿敬朝廷”,探求改良并振兴祖国的道路,并自诩为“四大寇”,时人亦以“四大寇”称之。陆皓东每当往返于芜湖和故乡之间时,常路经香港,与“四大寇”过从甚密,意气相投。 1893 年前后,陆皓东与尤列合资在顺德创办了兴利蚕子公司,孙中山还亲撰“兴创自我,利归于农”以赠,表示祝贺。
1892 年,孙中山以“最优异”成绩毕业,于澳门镜湖医院所设的西医局任义务医席,并开设中西药局。他在救治病人的同时,以“医术为入世之媒”。 1893 年春以后,孙中山在广州开设东西药局,并设医务所于双门底圣教书楼内。当时孙中山“行医日只一两时,而从事革命者实七八时”,圣教书楼是他与革命青年聚会的地点之一。
当时,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日本侵华的野心与行动愈加猖獗,孙中山、陆皓东等人忧心祖国将被列强“瓜分豆剖”,他们继续着挽救祖国危亡的探索。汇合了志同道合者的意见,经过深刻的思索, 1894 年初,孙中山在家乡翠亨完成了《上李鸿章书》,阐述他效法西方,发展工业、农业和商业,改革教育制度,使国家臻于富强的主张,提出“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在于使“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带着改革的方案,孙中山赴上海会同挚友及同志陆皓东,并由陆皓东引见时在上海的洋务派实业家郑观应等,并得他们的推荐。孙中山、陆皓东满怀热望,北上天津投书清朝的权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但李鸿章非但没有接见这两名年轻的爱国者,而且漠视他们的主张。投书失败打消了孙中山、陆皓东等的改良幻想,激发了他们的革命意识,“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1894 年夏,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清政府奉行妥协投降卖国政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同年 11 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举起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旗帜。据说那期间,孙中山和陆皓东曾回到家乡,在孙中山的书房内,连日商讨救国方略。那时,陆皓东认为应先把帝国主义势力赶走,孙中山则主张先从推翻清朝统治入手。他们一连多日通宵达旦地讨论,陆皓东最后接受了孙中山的主张。次年 2 月,孙中山在香港召集陆皓东、陈少白、郑士良,杨衢云、谢 缵 泰等,成立了兴中会的总机关,对外则以“乾亨行”作为掩护。 3 月,又在广州建立了兴中会总会。陆皓东变卖了自己的田产,以支持兴中会的筹建和武装起义。
与此同时,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武装起义正在密锣紧鼓筹备中。孙中山、陆皓东、郑士良等分别联络会党、防营;购置武器弹药,筹划起义路线及攻击重点,制定了攻城的计划,打算以会党三千人,分道攻占广州城。陆皓东还专门设计了以青天白日为标志的起义军旗帜,计划在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起事。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但由于起事当天,杨衢云未能按计划准时将队伍率至广州,又由于叛徒的告密,起义计划在即将发动前泄露。
,他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立即返回王家祠烧毁革命党名册,不幸,被围捕的清兵所虏。
陆皓东被捕后受尽酷刑。清朝当局为了使他供出革命组织及同志的名单,使用了最残忍的手段:除用棍棒毒打外,还用竹签插入他的指甲和趾甲,又将他的牙齿逐颗凿落。但陆皓东坚贞不屈,他拖着沉重的枷锁,以带血的身躯写下了铿锵的供词:“吾姓陆名中桂,号皓东,香山翠亨人,年 29 岁,向居外处,今始返粤,与同乡孙文同愤异族政府之腐败专制,官吏之贪污庸懦,外人之阴谋窥视……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继我而起者不可以杀尽!公羊既殁,九世含冤。异人归楚,吾说自验。吾言尽矣,请速行刑!”言毕,于 1895 年 11 月 7 日 傲然英勇就义。此次广州起义牺牲有名可考者还有程奎光、朱贵全和邱四。
当局慑于陆皓东的精神,将其毁尸灭迹,家属只寻得他的两颗牙齿,连同一些遗物,葬于家乡翠亨村北的犁头尖山山脚。
清朝统治覆亡后,乡亲们在犁头尖山的山岗上,为陆皓东建造了一座陵墓。长青的松树,环绕着这座小小的花岗石墓,狭长的墓道伸向翠亨村。陆皓东的全身石像屹立在墓前,好像时刻在眺望自己可爱的家乡。
现在,每逢陆皓东的诞辰或忌日,总有后人到墓园凭吊献花,人们在缅怀这位“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的第一人”的同时,也从他的爱国主义和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得到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