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野下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第六届孙中山研究青年研习营成功举行

首页 > 馆务公开 > 本馆记事

“世界视野下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第六届孙中山研究青年研习营成功举行



2022年8月8日至12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指导下,在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孙中山研究院(中山)主办,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承办的“世界视野下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第六届孙中山研究青年研习营完成既定议程,圆满落下帷幕。

在主题讲座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院原所长、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汪朝光研究员从因应西方列强入侵的挑战、传统生产方式的滞后、转向革命的内外部环境等方面探析孙中山成长的时代环境,指出清末新政之所以没有被革命派所认可,主要是因为改革错过了最佳时机,战略战术上缺乏深思熟虑的规划及新军倒戈和铁路国有化等复杂原因。又从辛亥革命的意义、理想主义情怀和不屈不挠的奋斗、国际观和理论建树四个维度总结了孙中山的历史贡献。汪朝光研究员认为,当前我们正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正是在孙中山等革命先辈所打下的基础上的继续前进,并有着广阔的前景。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吴义雄教授以辛亥革命时期美国人荷马李(Homer Lea)为中国制定的革命计划——“红龙计划”为线索,通过对“红龙计划”内在逻辑演绎呈现的阶段性特征的考察,理清“红龙计划”反清密谋故事的发展脉络,再现出自不同背景的中美人士多方互动的具体过程,丰富我们对于清末的改革和革命的认知,为我们观察近代中国的改革和革命的国际影响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例证。

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孙中山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赵立彬教授首先介绍近年孙中山研究新出版的文献汇编、研究著作以及史料编辑成果等,通过“沉浸式”的文献研读,从辨识字、断句、识地名等方面展示了新史料考订和利用的方法。赵立彬教授指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史料利用技术与史料扩充,各地资料、域外资料的整理以及背后资料的延伸,为孙中山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并且有了新发现,新史料与新视野之间相互推动,良性循环,从而建立起历史的本来联系,将进一步拓宽孙中山研究领域,启发更多新的研究课题。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张金超研究员从英国与近代海关问题、广州军政府与“关余”交涉、非常大总统时期的“关余”问题以及大元帅府时期截取“关余”等方面,讲述了“关余”交涉过程的复杂性、多面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张金超研究员认为,“关余”事件的交涉是中国革命外交的初步尝试、国民外交运动的典型,并为关税自主运动开了个好头,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列强把持海关行政、垄断关税征收权以及“协定”关税等的危害性,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绪,最终促使大本营的外交策略彻底发生了根本转变。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彭剑教授以“新革命史”术语谈起,认为近代的革命有着丰富的内涵,都应该成为革命史研究的对象,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这20世纪三大革命中,在“传统革命史”下的被革命者国民党、北洋、清室,其实也分别是中国近代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中某一阶段的主导者。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的交迫之下,几乎人人都是革命者,只是革命方案各有不同,因此存在方案的竞争与更迭。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安东强教授关注孙中山、梁启超关于“少年中国”的政治纠葛,通过对梁启超传世名篇《少年中国说》的研究,揭示孙中山、梁启超的政治共识,表达梁启超走向国家主义和反清的政治立场。1900年庚子勤王运动之后,梁启超、孙中山走向政治决裂,梁启超不再口谈“少年中国”,甚至放弃“少年中国之少年”的笔名,而孙中山则一直坚持“少年中国”,至同盟会时期仍以此概念创办报刊。沿至五四时期,“少年中国”仍为政治激进派的主张,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有着紧密的联系。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邓丽兰副教授主要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藏英文档案的学术价值、英文手法的辨认、如何看待机器的翻译以及在翻译当中存在的遗憾等几方面,对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这批馆藏英文档案进行解读。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徐涛研究员首先概述《建国方略》的研究现状、意义,聚焦《会议通则》四位序言作者章太炎、邓家彦、杨庶堪、朱执信,探索孙中山人际关系网络,考察《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的成书过程,将《建国方略》放诸于时代背景、历史情境中加以考察,展现孙中山思想成型过程少为人知、更为复杂的诸多细节,为孙中山研究开拓新的研究路径。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李欣荣副教授从军政结合的角度,对护法时期的驻粤客军进行研究。护法时期,广东军政面临外省军队干涉甚至操控的局面。由此引发孙中山筹组粤军的行动,从陈炯明的援闽粤军,到许崇智建国粤军,与驻粤客军展开纵横捭阖的联合与斗争,最终奠定国民政府在南方统治的军事基础。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上海大学、云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多学科、不同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以及青年教师以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讨论了孙中山的事功、行谊、思想、舆论、人际交往以及近代中国相关的历史问题,使用新史料、开辟新路径,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孙中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赵立彬教授、安东强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彭剑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徐涛研究员评议指导营员的学术论文。

营员们在接受名家密集指导的过程中,畅谈个人学术见解,碰撞学术火花,讨论热烈,互相启迪,滋养友谊,学术氛围浓厚。营员们不同的学术背景带来了思维的交流和碰撞,新史料、新视野、新路径为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研究提供新的研究空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进一步弘扬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深入挖掘孙中山文化资源。

闭营仪式由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张道有主持,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林华煊,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安东强教授、李欣荣副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张金超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徐涛研究员,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张咏梅以及全体营员出席线上、线下仪式。

营员们争先分享了研习营期间的感受与收获,纷纷表示学术交流充分,学术氛围浓厚,收获了良好的友谊,坚定了研究孙中山的决心,希望这样的学术活动能够持续开展下去,为年轻学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术平台。

张金超研究员、安东强教授、李欣荣副教授等在总结会上分别发言,一致认为孙中山研究仍值得坚守,仍大有可为,勉励青年学人要关注近代关键人物、关键问题、关键制度变革等问题,开拓新视野,共同努力推进孙中山研究。

最后,林华煊书记对本届研习营做全面总结。林华煊书记指出,经过几代学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开拓,孙中山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海内外学界已出版和发表诸多高水平研究论著,它早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随着史料的整理和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孙中山研究需要培养年轻人,此次研习营的成功举办,有助于青年学者学习和继承孙中山的宝贵精神财富,持续推动孙中山研究,提升孙中山研究的时代价值。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第四、第五届孙中山研究青年研习营通过线上会议举办,本届研习营是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首次恢复线下举办,实属不易。本届研习营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主题,举行了1场主题讲座、8场专题讲座和4场研讨工作坊,主题明确,研讨深刻,对加强孙中山研究学术交流和资源活化利用,培育孙中山研究青年人才,助力我市文化兴城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

(作者:李经来 编辑:佘凤英 一审:漆德红 二审:王芬 三审:林华煊)


上一篇: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领导检查我馆疫情防控工作
下一篇: “党的故事我来讲”红色小讲解员志愿服务活动在本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