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第七届孙中山研究青年研习营成功举行

首页 > 资讯 > 最新动态

孙中山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第七届孙中山研究青年研习营成功举行

2023年8月14日至18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指导下,由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孙中山研究院(中山)主办,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承办的“孙中山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第七届孙中山研究青年研习营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完成既定议程,圆满落下帷幕。

开营合照

开营仪式现场

开营仪式由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长吴春宁主持。出席开营仪式的领导嘉宾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汪朝光研究员,中共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锐熙,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孙中山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赵立彬教授,《广东社会科学》总编辑李振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张金超研究员,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吕丽珠等,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二十余名研习营营员。

中共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中山研究院(中山)副院长林锐熙开营致辞

中共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中山研究院(中山)副院长林锐熙在开营致辞中表示,孙中山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是中山最亮丽的城市名片。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为他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而继续奋斗。中山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孙中山文化资源研究工作,搭建研究平台、集聚研究人才,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自2017年孙中山研究院成立以来,我们已连续举办六届孙中山研究青年研习营、五届孙中山研究青年学术研讨会,出版《孙文全集》(全20册)、大型地方历史文献《中山文献》(第一、二、三辑,共160册),为继承弘扬孙中山先生伟大精神、巩固壮大孙中山研究人才队伍、提升中山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山市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浓墨重彩书写好“文化兴城”大文章,奋力在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上争一流、创一流。立足新阶段,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指导,深入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加快孙中山故居片区改造提升,建优建强孙中山研究院,办好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努力把中山打造成为孙中山文化资源研究高地、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灵守望之地。希望以本次研习营为契机,各位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持续深化孙中山研究,不断推出有深度、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再造一个新中山”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汪朝光研究员主题讲座

在主题讲座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汪朝光研究员从中国国情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现代化在中国发展的具体过程以及孙中山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贡献等方面,结合历史史料与亲身经历,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考、探索与实践,以及孙中山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汪朝光研究员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曾提到,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将这“五个突出特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结合起来理解,将为孙中山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将推动相关研究向前发展。汪朝光研究员鼓励年轻学者,孙中山研究成果历年来硕果累累,但仍有很多值得发掘的研究论题,希望年轻一辈努力开拓孙中山研究新课题,推动孙中山研究的创新性发展。

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赵立彬教授讲座

在专题讲座中,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赵立彬教授从大型文集和史料汇编、公私机构相关藏档的整理出版、域外档案和报刊资料的发现与利用以及相关史料的考订和研究等方面,梳理了近年孙中山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文献研读,从辨识字、识地名等方面展示了新史料考订和利用的方法。赵立彬教授指出,孙中山研究相关史料整理已较为成熟,成果很多,但海外大量的各类报刊、藏档、信函仍可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掌握外语将成为学术研究的一项优势,而新史料与新视野将进一步拓宽孙中山研究领域。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张金超研究员讲座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张金超研究员在充分吸收前辈研究成果和占有近年新公布的史料基础上,从选题缘起、《孙文学说》著述过程及相关问题、面世后的社会评价、社会各界的反响等方面,说明孙中山在推广和宣传学说过程中所做的努力,揭示《孙文学说》的深层社会影响。

《广东社会科学》总编辑李振武研究员讲座

《广东社会科学》总编辑李振武研究员从新军起义经过、孙中山与新军起义的关系、新军起义失败原因、新军起义善后等方面对广州庚戌起义进行再解读,指出警兵交哄不是导致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反而为起义创造了机会,革命党人未充分做好起义筹备工作、革命力量不够强大等导致了起义的失败。他提醒大家在历史研究中要警惕倒果为因的错误,并对“革命要不要冒险”“革命成功有没有偶然因素”等问题进行阐释。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史研究室主任徐涛研究员讲座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徐涛研究员首先从“孙中山与五四诸人关系”论题发端,对学术史进行回顾,注意到“五四运动”与《实业计划》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关联,分别从1919年5月之前、1919年5月之后以及1922年6月陈炯明部发动兵变后三个时间段,讲述孙中山与新文化派诸人的关系。徐涛研究员认为,1919年5月之前,孙中山与蔡元培、陈独秀等新文化派人呈现疏离状态;1919年5月之后,孙中山与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派人时有交往,但双方存在着对学生、对年轻人的“文化霸权”争夺;1922年6月以后,孙中山与胡适等人由于舆论的交锋,双方处于决裂状态,新文化派人作为一股介入政治的力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作用。徐涛研究员指出,学术研究不要置果而溯因,注意使用不同史料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有时要在看似平行的关系里排除诸多干扰找到最直接的线索,寻求真正的历史真实。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安东强教授讲座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安东强教授着重以各方因应革命及革命党的视角,通过比勘新旧史料,以实证研究来分析晚清重大政治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言行背后的结构性变化的革命脉络,细致考察了清政府应对乙未广州起义到辛亥革命一系列的举措政令及制度变革,从事实联系中揭示辛亥革命对清末政治、制度、社会、观念、文化等多层面的制度影响。安东强教授回顾了孙中山研究、辛亥革命研究的历程与发展状况,认为作为方法论意义的辛亥革命史研究理应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侯中军研究员讲座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侯中军研究员讲授孙中山伦敦蒙难事件与中国革命的起源,围绕孙中山伦敦蒙难事件研究这一课题,学界在孙中山进入清政府驻英使馆的方式上存有两种论点:一是绑架说;二是自投说。孙中山本人对自己进入使馆的方式,先是称被“绑架”,后改为“自投”。无论是“绑架说”还是“自投说”,均无法合理解释涉案双方的材料。如果把“政治犯不予引渡”规则纳入分析的视野,则从孙中山避难香港起的历史发展线索就比较容易得到合理解释,不但可以印证孙中山方面的材料,而且可以解释清政府方面的相关材料记载。为了推动革命宣传,改变处于困局中的反清革命,孙中山主动策划了自己被清使馆囚禁事件。通过分析两方的材料,可以认为,孙中山被囚禁于清使馆是一次有预谋的自投。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侯杰教授讲座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侯杰教授从“革命:从思想到行动”“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国家观念的形成”“对共和民主的追求”四个角度讲授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政治文化。侯杰教授指出,辛亥革命不仅革命不彻底,而且对传统政治文化亦有所保留。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政治文化受到了封建政治、传统政治文化的遏制、干扰和破坏。但是它也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变化,既是辛亥革命的直接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作用,并成为中国政治文化变化、演进的一个新开端。

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大学伟长学者廖大伟教授讲座

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大学伟长学者廖大伟教授讲述了“刺宋案”的背景经过及后来的演化,使得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道路出现分岔,武人强权的乱象与原先的期待背道而驰,人们失望之余开始反思找出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同时各种思潮纷纷出现,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决定走十月革命道路。这条由下而上彻底革命的道路当时适合中国,适合中国现代化,其实当时不仅共产党人,国民党也选择了这条路,结果大相径庭,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分岔之后担当起了领导中国现代化的重任,如今在历史积累的基础上,更是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

研讨工作坊现场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等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包括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法学、民族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不同学科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及青年教师以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讨论了孙中山的事迹、行谊、思想、舆论、人际交往以及近代中国相关的历史问题,全方位、多角度探讨了孙中山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一主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侯杰教授、《广东社会科学》总编李振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侯中军研究员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徐涛研究员评议指导营员的学术论文。营员们在接受名家密集指导的过程中,报告学术论文、畅谈学术见解、碰撞学术火花、滋养学术友谊、展望学术之路,缅怀革命先驱、弘扬中山精神,进一步拓宽孙中山研究路径和研究空间,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闭营仪式

闭营仪式由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研究室主任漆德红主持,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张道有,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大学伟长学者廖大伟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侯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侯中军研究员以及全体营员出席闭营仪式。

营员们争先分享了研习营期间的感受与收获,纷纷表示学术交流充分,学术氛围浓厚,收获了良好的友谊,坚定了研究孙中山的决心,希望这样的学术活动常办常新,为更多年轻学人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廖大伟教授、侯杰教授、侯中军研究员等在闭营仪式上分别发言,强调深化孙中山研究的必要性,鼓励年轻学人多读史料,不畏艰难,“眼光下沉”,正确、恰如其分地学习前辈的学术成果,一致认为孙学仍将是未来学术界的重大选题和热点,希望有志学者加以突破,必有所成。

最后,张道有副馆长从研习营的举办缘起、成果特色、未来展望等方面做了全面总结,希望年轻学者持续关注孙中山研究学术活动,继续支持和推动孙中山研究走向深入。

闭营仪式合照

(作者:研究室 编辑:佘凤英 一审:漆德红 二审:王芬 三审:林华煊)


上一篇: 孙中山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第七届孙中山研究青年研习营开营仪式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举行
下一篇: “我们的节日”——2023年七夕节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活动在本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