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经过孙中山纪念堂,记者只留意到路旁的商铺琳琅满目,却从来没有发现,在照壁街和民生路之间,是一座老式的大房子。直到近日139文化街区孙文路博物馆群项目公布,才知道,这里就是萧家大屋。
大屋一分为三
昨日,记者来到照壁街,找到了正在家中的萧嘉。这位中山媒体圈都很熟悉的老人正是住在萧家大屋的一个角落。他带着记者来到民生路萧宅的正门。在两个服装店之间的一道小门,铁将军把守着,主人不在。一旁的侧门倒是开着的,却比 “正门”还要气派——高门槛,两扇沉重的木门,木门外还装了一扇防盗门。
“木门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已经不是原来的了。”进屋口,萧嘉指着迎面而来的一堵墙说,这都是后来的,原来是一间小书房,如今已经成为了住宅。原来狭长的冷巷被装上了两道铁门,里面一户,中间一户,外面一户。“有些房子出租了,有些房子丢空了,已经很难看到原来的面貌。”
香山石岐起义在此开会
这栋老屋并非一座普通民宅,它还记录了一段英雄的历史。
在中山县辛亥起义前夕,由郑彼岸组织的香山石岐起义,就是在这里举行会议,决定有关事宜,并由族人与革命党人装扮成嫁娶队伍,从洋关运回枪支弹药,存放于萧宅内供起义之用。郑彼岸后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曾撰文回忆这段经历。
抗日战争,日寇侵略,萧氏族人多外出避难,大屋被严重破坏。建国后,萧屋房多人少,曾由当地房管部门托管改建,供石岐住房困难者租用,亦曾作为集体饭堂和教师活动场地。改革开放后,落实政策,归还萧家。
大厅仍保留金字架顶
萧嘉世居在此,他估计萧屋范围约2500平方米,有三座厅堂和后座,每个厅房都有一个天井,还有大书房、小书房、冷巷和门廊。门前原来还有一双石狮子,连石座高约1.5米,正门有趟拢。大厅顶上的“金字架”,如今依然保留,据说,只有拥有功名的主人才能采用。厅中有高达7-8米的圆形木柱和石柱,大厅上悬巨匾“萧清裕堂”。
有趣的是,大书房据说是供幼童启蒙之处,而小书房则被隔成一个个小房,供大点的孩子自修。在大书房房门两边,墙壁上悬有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这个大屋,鼎盛时期居住着超过100人。
萧家大屋成为139文化街区的一部分,萧嘉当然感到高兴,但如何保护、如何利用,他也很难说出什么建议——“破坏得太厉害了”。
来源:中山日报 2008-10-31 记者:吴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