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档案馆公开征集知青上山下乡档案史料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市档案馆公开征集知青上山下乡档案史料

    开栏语: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响应党“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大批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积极投身于祖国农村的广阔天地,形成了一轴交织着欢乐与痛苦、理想与追求、光荣与梦想的历史画卷。借市档案馆征集知青史料之机,本报开辟“知青岁月忆记”栏目。一封家书、一张照片、一个水杯都可以是那段特殊历史的一个见证,让后人直接触摸到那青春的记忆。

    本报讯 “我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一生交给党指挥。越是坚苦的地方越是要去。所以我坚决参加广州军区海南建设兵团去。请上级批准。”这张《中山县知识青年(城镇居民)上山下乡登记表》,淡蓝的墨水因光阴而褪色,充满棱角的字体却仍激情澎湃。1971年10月23日,16岁的岑如意写下短短三句话,从此成为一名“知青”,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虽不知如今的岑如意生活是否如意,但这张知青表格已被市档案馆视为珍贵史料,成为特殊年代的历史印记。1957年,石岐市二中的应届毕业生已成为全市首批下乡参加农业生产的知青。从1968年起,全国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出现。据统计,中山一共动员和安置了22302名知青(1968年以前以接受广州等外县市知青为主,1968年以后以动员安置本县知青为主),其中安置到港口、横栏、坦洲、民众、三角、小榄、黄圃、南朗等25个公社390个大队的本县知青占15309名,外县市知青占6993名(大部分来自省城广州)。1964年,中山县成立知青工作领导组,文革时更名为中山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知青办”。
    此后,“知青办”贯彻知青上山下乡有关政策,先后办起5个国营农场,3个镇办农场。现今,在市档案馆收集的一份当时劳动局保留的工资表里尚可看到:1971年1月的小榄镇五七林场已有78名知识青年,负责10亩耕地和1730亩的山林。除此之外,他们还要与农民一起开荒、养猪,但每人每月收入只有20元。面对有限的几本政府知青档案,市档案馆视若珍藏,保存期限列为——永久。
    掺杂着激情、理想、苦涩、失落等五颜六色的感情,使“知青”成为一个青春的烙印。2008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全国各地知青,有人祭奠青春,有人怀念激情,也有人不堪回首。只是无论以何种姿态回顾历史,都需要事实依据的支撑。我们可以激情不再,得失不究,但需要详尽真实的史料,功过且留待后人评价。市档案局表示:为了永久珍藏这笔具有昭示意义的精神财富,为社会各界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史料,从现在起向社会公开征集我市与知青有关的档案史料。你当年的一封家书、一张照片、一个水杯都有可能被存入档案,让百年后的世人直接触摸到知青的记忆。

来源:中山日报 2008-11-05 记者:陈慧  



上一篇: 08年“绿色暑假、缤纷文化”暑期文化活动总结表彰会召开
下一篇: 开阔视野挖掘孙中山文化资源<br/>——名人故居建设考察学习活动启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