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洒蓝地刻划海兽纹孔雀绿釉罐 洒蓝地刻划纹饰的器物现存的谨有四件,分别藏于英国伦敦 "大英博物馆"的梅瓶、台湾"国立博物院"的盘、广东中山 "宝艺轩"的罐,三件都是存世品。还有一件罐(拼片器)藏于景德镇考古研究所。
■清乾隆官窑松石绿釉浮雕缠枝莲纹四足花盆 盆口径12.6厘米,造型规整,美观雅致,纹饰雕琢堪称一绝,松石绿釉色泽典雅高贵,是清乾隆时期官窑中的精品。 松石绿釉:又名"西湖水釉",属低温釉的一种,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名贵品种。其呈色青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而得名。
■ 唐代灰陶彩绘马 马身长 40 厘米。硬质灰陶。马昂首竖耳,剪鬃披鞍,躯干壮实,四肢矫健,恰似一只驰骋的骏马。
组织这次展览的中山古陶瓷研究会名誉会长郑志海,被中国管理学院文物管理学部聘任为客座讲师,今年8月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聘为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这是21世纪首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山人,也是中山现在的唯一。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古陶瓷领域里,我唯一要做的就是:求真。
出现在郑志海话语里最多的是“求真”二字,为了这两个字,他的古陶瓷之旅充满了挫败与激情,失望与惊喜,坚韧与淡定,他在寻找那些遗失的文化碎片时,与古陶瓷之间成就了许多传奇,那些传奇如同老胡同里传来的胡琴声,咿咿呀呀,拉过去又拉过来,他从路的尽头走来,一点一点,慢慢行来,他与古陶瓷之间彼此成全,于是有了故事……
偶遇与钟情
郑志海似乎继承了海洋文化的精髓,务实、头脑敏捷、敢为天下先。刚踏足社会,在石岐工人诊所药房配药;继而开起药材店,成为石岐最早开药店的个体户;之后,转为经营房地产,又成为我市最早的个体房地产商之一;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他早就是一个久经商海的人,他的药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当然凭着他的实力,在那一行里继续做下去,他可能跻身于药业大亨,或者地产大鳄。如果是那样的话,收藏界里就少了一个有见识、有抱负、有理想的收藏家。
1999年,市博物馆办陶瓷展览,一直对古董心存好奇的郑志海 “溜达”了进去,他对陶瓷一见钟情,像张爱玲在《爱》中描述的一样:多年前,她着月白裳倚在桃树下,看见他来,心里有些吃惊,“啊,原来你也在这里。”
晕黄、翠白、碧绿、天青……那些古陶瓷散发出的典雅、圆润、高贵触动了他的某根神经,原来,你也在这里……
他就这样爱上陶瓷,从此,他开始了一条职业收藏家之路。不过,他不知道等待他的那条路水有多深有多浑,深不见底、鱼目混珠。
青涩与挫败
“我当时志大才疏,一心想搞出个名堂来,想争口气,结果却很失败。”郑志海回忆说。
我们不得不重提一下中山当时的收藏背景,中山收藏并不像如今繁荣,收藏者分两种人,一种是老一辈的,另一种就是像郑志海那样刚入行有些抱负的年轻人,这两种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视野窄。当时,广东的收藏繁荣点在广州和江门,中山在同行中几乎无足挂齿。
郑志海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一心想让行内人士承认中山,认同中山收藏。
在涉足古瓷行当一年里,无知者无畏,他掏了上百万的钱去江门、广州买了许多藏品,志在必得的年轻人认为时机成熟了,他和他的朋友们在2000年1月21日办了第一届古陶瓷展览。
赶来参观的业内人士看了之后,用四个字评价了那次糟糕的展览:乱七八糟!
那四个字如晴天霹雳一样伤害了志在四方的郑志海,一心想成就大事业的他才发现自己有多无知,在他收藏的六大箱100多件藏品中,不仅品味低,而且一半不是赝品,就是仿品。多年的心血打水漂,小伙子真是欲哭无泪。
他决心从头开始,不管水有多深有多浑,他都要去趟。
出走与寻找
从2000年开始,郑志海开始了漫长的求知求学之路,“天才本是勤为径,格物致知苦行舟”,这是郑志海后来常说的一句话。
2000年1月 21 日败走麦城后,3月5日他便启程去山东泰安的国家文物局培训中心,这次的培训对他来说是一个大的转折,他第一次和名师在一起直面了陶瓷、书画、青铜器,从理论到实践都给了他极大的震撼,他终于明白自己先前是多么的无知和急功近利,同时也明白了收藏所要的素养和冷静。同年5月他又去了广州文物店培训。2001年5月他去了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培训,并在那里进行了实践——实地去文物市场识货。2002年9月,他终于到了日思夜想的故宫博物院进行学习,在那里他学习了如何鉴别明早期青花瓷,并时常穿梭于琉璃厂和古玩市场。那时,他决定把眼光专注于古陶瓷,“收藏如果太泛等于无知,全知也等于无知”他说。
他竭力向全国一流文物专家学习,先后师从北京耿宝昌、故宫博物院叶佩兰、天津刘光启、上海博物馆汪庆正、陕西禚振西、广东赵自强、曾土金等。
“每一种瓷都有自己的品性,拿钧窑来说,其特征有二,一为窑变,二为蚯蚓走泥蚊。明代有人记载,‘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纯而底一、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所以,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辨别真伪。”为此他到名窑处作实地考察,到陕西法门寺盾看秘色瓷、去浙江上虞越窑址、河南禹州宋代钧窑址、登丰曲河登丰窑址、宝封汝窑址作深入研究,探访江西景德镇樊家井造假作坊,了解仿古陶瓷的生产过程。
为了开拓视野,他还远走海外,到欧美、东南亚著名的博物馆去参观散于海外的珍品。
“你还必须懂得相关的历史背景,瓷器也有自己生命,它的繁荣与衰亡见证了朝代的更替,它们成了一种记载历史的文化符号。拿广彩瓷来说,我在大英博物馆里看到了价值过千万的瓷,我们在一些市场也能见到,甚至花个几十块钱就能买到。要知道,最好的广彩瓷是兴于康乾至嘉庆年间的,那时的广彩瓷带有浓厚的欧洲宫廷色彩,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后,对外贸易被阻断,从此,广彩瓷风格大变,做工及绘图均粗糙,它走向了民间。”
一件古陶瓷,能从中读出太多的东西,历史的脉络、朝代的更替、文明的兴衰……
归来与求真
学成归来的郑志海再也不是初入陶瓷行业的愣头青。
在他和同仁们的奔走中,2001年11月17日中山市古陶瓷研究会成立了,在成立至今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举办各类型的陶瓷藏品展览数次,大型的展览有“中山市古陶瓷研究会成立会员藏品展”;与广州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广州·中山古陶瓷藏品联展”;与广东省收藏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三届“广东省首届陶瓷联展”;与中国古陶瓷学会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联合举办的“2006全国民间古陶瓷联展——宋辽金元瓷”。加上2008年10月的联展,如今,已办了八届展览了。
“办展览,八届,我得罪了不少人,原因就是我只展出真品,凡是仿品都上不了。”郑志海回忆。有一次也是办联展,他们去惠州看一个藏家的藏品,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藏家的东西大多是仿品,他断然拒绝了藏家入联展,恼羞成怒、怒不可遏的藏家立即将他们赶出了家门,并扬言从此不相往来。
“在求真过程中发生这样的事很多”他苦笑了一下,“但是,我们有自己的原则,我们要展现给人们的要是真品,这是颠扑不破的。”
每次参与展出活动的有省内外、以及港澳地区的收藏协会、古陶瓷学会、研究会等十几个团体,提供展品的人数一百多人,征集的藏品有三百多件,每件展品都是他们从各地藏家中,精挑细选,去伪存真。这些年,他与副会长余乃刚从东面辽宁省到西部的四川省、重庆市;从北面的甘肃省、宁夏、内蒙等自治区到南面的福建省、海南省……每个地方都留下了他们对中国古陶瓷热切追求的足迹。
今年初,郑志海被中国管理学院文物管理学部聘任为客座讲师。2008年8月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聘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这是21世纪首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山人,也是中山现在唯一的一个。他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能将自己所学传授出去,让更多的人热爱中国文化。在“2006全国民间古陶瓷联展——宋辽金元瓷”展出之时,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丘树宏为其撰文:上帝将泥土捏成人类,人类将泥土涅成历史。丘树宏很诗意地点出古陶瓷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郑志海说,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用一种真的精神。而在古陶瓷的鉴藏领域里,我唯一要做的就是:求真。
来源:中山日报 2008-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