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胡波教授纵谈孙中山研究的本土化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胡波教授纵谈孙中山研究的本土化

    我们要认识到,孙中山不仅是历史重大人物,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的伟大人物,是大变革时代的人物,他创造了历史,同时也被历史创造,我们既要从宏观视野考察这个大人物,也要从微观入手——回到孙中山那里去, 还原孙中山——找到他是如何被历史创造的文化、土壤、思想,这就是我们研究本土文化对孙中山影响的价值所在。
    对于孙中山研究这个话题,学者胡波提到了这样的观点:回到孙中山那里去。“回到孙中山那里去”就是要回到孙中山成长的文化土壤和孙中山生活的时代,从孙中山成长的起点开始,研究孙中山生活的年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真正像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说的 “了解之同情”,才能理解孙中山,走近孙中山、学习孙中山、研究孙中山。既要注重大视野,也要立足本土文化,纵横驰骋,方能有所体察有所领悟。
    胡波认为,孙中山研究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要在材料收集上狠下功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孙中山研究尤其如此。孙中山研究已经很多年了,史料收集对孙中山研究价值重大,特别是孙中山早期历史的发掘更应该加强,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没有地下和地面文物及档案、口述等史料的发掘,深化孙中山研究几乎是句空话。

●材料挖掘

    孙中山早期生活与海外生活,与华侨的交往,在日本、夏威夷、东南亚、英国、美国的活动,都有一定的材料可以发掘,尤其是海外华侨社会中的私人藏本和海外各国的相关文献,都有待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曾做过部分的挖掘与整理,尤其是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一直注意收集孙中山早期生活的资料,并适度地进行了历史场景的复原和保护工作,他们的功劳应该予以肯定。
    但总的来说,孙中山在本土的早期生活经历,有待进一步研究。

●思想挖掘

    过去所做的研究大多是概括性的,对其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历史内涵以及思想价值的研究不够深入,比如其建国理论的形成就是结合国情世情,吸纳中西思想文化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我们对其内涵与评价层次的挖掘和提升都远没有达到历史应有的水平或高度。

●个人性格

    过去关于孙中山的研究局限在学理上的观照、理论上的评析、政治上的界定、事实上的论述,使有血有肉、思想活跃、性格鲜明的孙中山变成一个 “脸谱化”的人物。我们现在就是要还原孙中山的真实面貌。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孙中山不仅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时代巨人,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普通人。
    所以,对孙中山内心世界、文化心态、性格特征的研究应全面展开,以便于我们认识一个完整的孙中山,让他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可以切实感受他的爱恨情仇,把握他的思想脉络。

●艺术作品

    没有进入老百姓的视野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宣传和成果转化不够。学术研究毕竟不是老百姓感兴趣的话题,文艺作品才能成为老百姓的喜爱,中国的老百姓的那一点历史知识和文化思想,大都是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及民间话本小说和地方上演的文戏武戏中获得的,所以,我们的艺术创作可以弥补孙中山文化宣传方面的不足,文艺工作者可以把离得很远的伟人拉得很近,方式就是通过通俗易懂的作品。

●研究视野

    孙中山研究,特别是他早期生活的经历在改革开放前一直重视不够,如今在逐步升温,一些新的成果涌现出来。但与真实的孙中山还有一段距离,对孙中山早期生活的文化土壤的研究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重视不够;二是能力有限,研究人才队伍和研究能力都比较弱;三是注意力没有集中到早期生活的文化土壤方面。资料缺乏、人力不足、以及研究能力跟不上,使研究“裹足不前”,或者成效不大。
    我们要认识到,孙中山不仅是重要的历史人物,还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的伟大人物,是大变革时代的人,他推动了历史,同时也被历史所推动所改造,我们既要从宏观视野考察孙中山,也要从微观入手,找到他是如何被历史创造,这就是我们研究本土文化对孙中山影响的价值所在。

●本土文化

    以孙中山为切入点,挖掘出一批与孙中山一道从香山走出去的留学生、华侨、买办,这批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走向世界的人,这个群体影响了孙中山的人生观、世界观。华侨引领着孙中山从小农社会走向工业文明的西方世界;近代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思想,影响了孙中山救国救民的思想理论和战略决策。
    通过研究孙中山生活的时代的香山人才群体,有助于弘扬大香山文化。以孙中山为线索就可以把留学生、华侨、买办这个群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孙中山研究回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那些发生在历史上的人和事就会鲜活起来,人脉、文脉、地脉就会充分显示出来。
    回到孙中山生活的那个时代,你就可以发现孙中山也只是普通的一员,比如与孙中山同时代的人称他为 “孙大炮”,就会发现孙的个性折射出香山当时的社会环境、精神风貌。
    “孙大炮”性格的形成,这里面不仅有环境、身份的暗示,还有孙中山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自我认同,以及香山文化对孙中山的塑造和孙中山对香山文化的选择。
    我们可以根据人物传记、民间传说、历史文献,多层次多视角地观察孙中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下与他一起思考、呼吸、歌唱、爱憎,由此从表层进入深层,不断挖掘他的内心世界,为人们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的孙中山。 

来源:中山日报 2008-11-22 作者:杨彦华



上一篇: 孙中山研究和资源利用图片展亮点纷呈
下一篇: 中山市2009慈善万人行:三大新看点凸显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