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昨天上午,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闻发布会在市群艺馆举行。记者获悉,黄圃腊味传统手工技艺、咀香园杏仁饼传统手工技艺、东乡民歌、沙溪四月八共四个项目成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六坊云龙舞、三角麒麟舞、小榄菊花传统饮食习俗共3个项目成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东乡民歌飘荡会场
在此次公布的非遗名录中,有一些市民颇感陌生的“面孔”,东乡民歌就是其中之一。东乡是今天的中山火炬开发区所在地,东乡民歌就是这里的村民在长期的劳作和生活实践中创作出来的一种民间歌曲,常见于村民在田间劳作或海上捕鱼、男女倾诉感情、女子出嫁陪嫁、老人去世时哭丧和表现当地风土人情时的即兴演唱,旋律线由高到低,曲式较为忧怨,是当地百姓发自内心的哼唱。近年来,东乡一群民间老艺人为东乡民歌做了大量的记录、整理和录音工作,但随着老一代年事已高或逐渐离世,年轻一代缺乏继承热情,东乡民歌目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在新闻发布会上,东乡民歌传承人李玉燕现场为媒体的记者们唱上了一段《一个花碗打开十三边》,在婉转的曲调声中,开发区的濠头、张家边、白庙等乡村的风俗一一呈现。原生态的淳朴歌声得到大家的热烈掌声,传承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带动,借着申遗的成功,使这一民间歌谣能够发扬光大。
保护最好回归大众
在新闻发布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特聘专家对“非遗”的保护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刘居上说,一项民俗申请“非遗”成功,这并不是最后的目的和结果,而是得到一个发展的契机。如果它后劲无力,也只能进入博物馆供展览,但如果它有生命力,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就算不是“非遗”,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保护“非遗”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回归大众。
在刚刚结束的广东省旅游文化节闭幕式上,来自古镇六坊村的六坊云龙大放异彩,通体光亮的龙身、翻腾的舞姿,让海内外的观众看到了“非遗”的魅力。传承人之一邓胜洪说,六坊云龙舞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就是他始终保持了 “非遗”的“味道”:云龙按照比例尺寸由民间艺人用竹篾扎制,每年春节过后的正月晚上,该村都有“游神”活动,云龙所到之处,村民全体出动迎接云龙。这成为当地人节庆的一部分。“保持它的原汁原味,贴近老百姓,‘非遗’才能长久。”邓胜洪说。
来源:中山商报 2008-12-10 记者:冷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