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集思:三大优势造就城市文化形象

首页 > 馆务公开 > 媒体关注

郑集思:三大优势造就城市文化形象


    来源于:中山日报 2005年5月9日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文化在其中承担了一个怎样的角色?从文化层面上分析,我市在文明创建过程中,具有哪些其它城市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在全市如火如荼开展文明创建工作的背景下,我市文化工作将呈现出怎样的格局?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郑集思。
    
    
    文化在城市中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是评判文明城市的重要指标,更在于它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要
   
  
    记者: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它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均提出了要求。作为城市的灵魂,作为新一轮城市竞争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您认为文化在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中处在一个怎样的位置?
  郑集思:全国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其不仅对城市硬件设施提出了具体要求,更对城市的人文环境、城市公民综合素质等提出了标准。而这些都与城市的文化力密不可分。文化力与经济力、政治力一样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与建设成果,蕴含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因素。
    从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具体指标来看,与文化相关的分值占了近四分之一,其既包括人均公共藏书量、社区文化活动阵地、文化市场管理等文化部门主导行为,更包括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数量、长年坚持开展活动的业余群众文化活动团队等体现群众整体文化素质的参数。
  所以说,无论是从文明城市内涵本身来看,还是从创建活动具体参数指标来看,在文明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文化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的文化品位与素质,直接决定此次申报文明城市成功与否。因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种重要性也决定了创建工作为我们文化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同时,必须强调的是,随着这些年来中山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文化已经成为人民日益迫切的、自发的需求,广大群众越来越重视自己文化权益与文化享受的满足。在日益激烈的珠三角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文化是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精神保障与智力支持,文化产业也将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生长点。因而,发展文化不仅仅是文明创建工作的要求,更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要。

   
  文化活动群众性、名人之城、鲜明的城市精神文明——三大优势为文明创建工作奠定文化基础
   

    记者:全国文明城市对城市的综合实力要求非常高,被称为是全国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是当今最有价值的城市品牌。据了解,全省也只有广州、深圳、中山三个城市被省推荐参加此次申报工作。那么与其它城市相比,中山的文化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如何为我市的文明城市创建创造优势?
  郑集思:随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面向全国招聘文化人才、聘请专家担当文化艺术顾问、全省率先将ISO质量评估体系引入文化事业等一系列走在全国前列的文化管理体制创新的进行,近几年来,中山文化事业的发展迅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热火朝天,蓝图初显。以2004年为例,投资4亿多元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及全国首个收音机博物馆、市商业博物馆等三大工程同时展开,以城市新标——文化艺术中心为中心,辐射中山系列特色博物馆、市美术馆、市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格局初现雏形。市图书馆也顺利通过国家一级馆评审,其图书馆藏书量、图书外借册次、年流通人次都比1999年翻了一番。2004年,到馆人数达39.6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4万人次,增幅达9.37%。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我市基层文化建设硕果累累,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兴旺。2003年我市便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24个镇区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一级以上标准,其中特级站达20个;2004年,各文化站组织队伍各显本领,开展镇区文化风采等系列展出超过100场。广场文化活动也如火如荼,全市有近50个常年开展活动的文化广场,在保持年演出2500场以上的基础上,2004年,全市文化广场共举办演出达3010场。150多支业余文艺队伍活跃在基层,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送戏下乡演出达1123场。群众性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1997年以来,获得国家级文艺奖项80多个,省级奖项200多个,近年来全省群众性文艺作品评选中综合成绩均在前5名之列,位置仅次于绝对人口数远多于中山的广州、深圳和佛山,与东莞一争高下,而中山高效的群众创作鼓励机制更是被东莞文化部门作为典型经验进行学习。
  以前有人说“中山文化氛围不浓”,但是近几年来中山大手笔投入建设文化艺术中心,结合自身特色建立系列博物馆,自主与自发性强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等等,为中山建设“文化强市”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这几年来,同行普遍认为“中山文化很有江湖地位”,这些都为此次的文明创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发展情况来看,与其它城市相比,中山文化最大特点就是群众文化活动活跃,并呈现出了自主策划、大型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而且高雅艺术的普及面开始从中心城区走向镇区。这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小榄的菊花文化艺术欣赏会、西区长洲的社区艺术节等等。现在,每个月全市的高雅演出都不少于3场,在孙文纪念公园举行的开放式交响乐音乐会吸引了近万群众观看;面向高级知识分子的免费的元宵高雅音乐会已经举办7年之久;俄罗斯芭蕾舞、维也纳交响乐也纷纷走进了古镇、小榄等镇区……这些都是省内同行们啧啧称赞的例子。
  从创建文明城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来看,其核心指向的都是人,是普通市民普遍素质的提高,而我市在文化工作中呈现出的群众性和自觉性与文明城市的这一内涵是相一致的,所以,这是我市创建工作的文化优势之一。


    记者:从城市文化气质的层面上分析,中山文化呈现出了其它城市不可比拟的特点吗?
  郑集思:与其它城市相比,中山的独特之处有二:其一,它是孙中山的故乡,是中国惟一一个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名人之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涌现出大量的历史人物;其二,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山形成了以“博爱、创新、包容、和谐”为核心内容的、鲜明的中山人精神。
  与这两个特点相应,中山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牌。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的常胜将军,在两岸统一呼声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资源与优势,同时,杨殷故居、陆皓东故居、陈氏宗祠等一大批名人故居也相继得到了保护。在结合中山实际的基础上,近几年来中山在“系列特色博物馆”上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以中山博物馆、收音机博物馆、商业博物馆等填补国内外空白的博物馆为代表的特色博物馆群初步形成。而中山文化部门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中山文化名人推广、中山籍艺术家团拜等活动,也为中山在全国、全世界范围内打响名人牌奠定了基础。
  生动体现中山人精神的慈善万人行现在已经蓬蓬勃勃地走过了第十八个年头;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等等,全省29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4个在我们中山……这些都是我们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无人可比的优厚文化优势。


    文明创建工作为中山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记者:刚刚您提到,创建工作也为我们文化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能谈谈今年我市文化工作的重点吗?
  郑集思:在建设“两个适宜”和谐中山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大背景下,今年年初我市文化部门实现了三局合一;作为省第二批试点城市,今年中山开始全面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同时,刚刚所提到的三大文化建设工程都将于今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其中文化艺术中心运作与管理问题又因其工程量大、投入资金多而备受瞩目。所以说,今年文化工作密度之大、工作任务之重、要求之高都是前几年所不能比拟的。
  但同时,创建工作的展开也为这些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创建工作本身对文化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目标的高分达标,将为文化工作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将创建工作作为本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对待,唤起了全社会对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视,为文化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具体而言,在继续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抓艺术精品的基础上,今年文化工作的重点将放在实现政府职能部门从“办文化”转移到“管文化”、深化中山文化产业研究和完善“三局合并”资源整合等问题上。
   
  
    记者:那么从中远期来看,中山文化工作的设想是什么?它与文明城市工作有什么关系?
  郑集思:文明城市所要求的协调发展,城市整体文明水平较高,与我市提出的打造“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和谐中山的目标是一致的。从文化方面来看,如何为建设和谐中山出谋献策,如何将文化转化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化生产力是下一步文化工作的重点。目前,我们正着手文化产业的研究,并在全省率先请专家对中山的文化产业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产业评估,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根据专业评估结果,结合中山实际,根据“两个适宜”原则,中山在文化产业方面较为合适的发展方向有文化旅游业、印刷业、会展业、文化娱乐业和“创意经济”等。其中,前两个文化产业在中山已初具规模,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后几种产业还处在论证与可行性研究阶段。其特点是,它们均为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集约型经济形式,对中山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中山能够在本次创建中一举获得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那么中山的知名度将大幅提高,无疑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机遇,这些都将为以上几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契机,也将最终促进全市经济实力的增加,和“两个适宜”和谐中山的早日实现。

   
    芳香四溢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创建活动,经过坚持不懈的推动发展,已日渐深入人心,对传承人文精神、塑造高尚品格、建立民族思想道德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我市三个文明建设重头戏的文明城市创建,当前在全市城乡也正呈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之势。
  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它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均提出了要求,更对城市的人文环境、城市公民综合素质等提出标准。而这些都与城市的文化力密不可分。文化力与经济力、政治力一样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与建设成果,蕴含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因素。
   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文化支持,同样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需要完善的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和法制建设。“文明城市”作为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显然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三个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不能割裂,不可偏废。
   文化,在推动文明创建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工程化的同时,也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引导创建活动不断深化内涵、提升层次。正如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郑集思所说,文明城市所要求的协调发展,城市整体文明水平较高,与我市提出的打造“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和谐中山的目标是一致的。文化工作将为建设和谐中山出谋献策,并逐步转化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化生产力。目前,我们正着手文化产业的研究,其中包括根据“两个适宜”原则,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集约型的文化旅游业、印刷业、会展业、文化娱乐业和“创意经济”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和着时代的节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文明创建活动才能不断焕发勃勃生机,文化之树才能长盛不衰,成为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要动力。  
链接  
  根据2004年9月中央文明委印发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地级系)测评内容和标准,市文明委、市创建文明城市领导小组制定了《中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责任分解表》,其中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负责的项目有:
  
    1、积极营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氛围: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对文化娱乐场所,特别是网吧、电子游艺厅等实施有效管理;
   做好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落地工作,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净化电视荧幕;
   严厉打击制作、传播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产品的违法行为。
  
    2、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市图书馆为二级以上图书馆;
  群众艺术馆为一级馆;
  无侵占、挪用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现象;
  群艺馆、文化馆建立并实施群众文化辅导员进社区、包片辅导制度,市民能在社区方便地参加文化活动;
  每百人公共图书藏书量>160册;
  街道有综合性多功能的室内文化活动场所,总面积每万人≥500平方米;
   城区各广场文化活动次数每年>8次。
  
     3、大力开展群众文体活动:
   建立社区居委会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的注册登记制度;
   ≥80%的社区居委会有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并能正常开展活动;
   群艺馆、文化馆定期对群众业余文化辅导员进行培训;
   每个街道建立>15支业余群众文化活动团队;
   广泛开展市、区广场文化活动。
  
     4、抓好出版物管理:
   无非法出版物市场及地下印刷企业;
   及时取缔非法出版活动及非法出版物;
   书店及出版物销售网点不销售政府主管部门明文禁止的出版物。
  
     5、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完善,有效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规定;
   有专门的人员配置和经费投入;
   文化遗产定期维护,保存完好率≥95%。



上一篇: 特写:“中山先生精神不死”---亲民党大陆访问团拜谒中山陵侧记
下一篇: 市孙中山研究会向名誉会长颁授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