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共和国的足迹: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首页 > 馆务公开 > 媒体关注

寻访共和国的足迹: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来源于:中山日报 2005年6月28日

  
    不知谁这样说过,2000年的中国,看西安;1000年的中国,看北京;100年的中国,看上海。
  这话的准确度姑且不论,但说到最近100年的中国革命史,那是绝对离不开上海这个地方的。中国第一批产业工人诞生在上海,发生于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将中国的工人阶级推上了政治舞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加上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传播以及共产国际的支持,所有这些因素汇集在一起,便发生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横空出世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于是,历史将镜头定格在兴业路106号这座现在看来再也普通不过的小洋楼里。


   “一大”开辟新天地

  
    对于国际都市大上海来说,兴业路是一条闹中取静的街道,马路不长也不宽,行人不多,由于是单行道,连过往的汽车也不是很多,呈现出都市中难得的静谧气氛,给人一种平静的感觉,也给人创造了体会和思考的空间。
  我们是下午三点多钟才到纪念馆的,尽管快到下班时间,但观众依然不少,一拨一拨的,认真地聆听讲解员的解说。纪念馆负责宣传工作的章竞远先生接待了我们,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建党的前前后后以及纪念馆本身的发展过程。他说:中共“一大”会议的开幕时间是1921年7月23日,而将会址确定在望志路(今兴业路)106号,则是由于当时条件的偶然因素。
  当时,因为代表到达上海的时间晚了,导致会议开幕时间推迟了一个多月;为了安全,会址就放在“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的寓所。
  这是一幢沿街的二层小楼,会议在楼下18平方米的客厅里举行。大家围坐在一张长餐桌旁开会。参加“一大”的共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李大钊和陈独秀未出席会议。另外还有两名外国人,他们是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
  “一大”会议开幕后的第八天,7月30日晚,代表们继续举行会议时,一个陌生人从后门闯进会场,借口找人。马林有秘密工作的经验,很机警,立即决定停止会议,分头离开。代表们离开仅一刻多钟,附近的法租界巡捕房就派了九个人来检查。当时李汉俊、陈公博尚未离开,在楼上闲谈。巡捕和侦探对房间进行了严密的搜查,翻箱倒柜,并且反复盘问,足足骚扰了两个钟头。更惊险的是,当时有一张薄薄的纸,上面写着共产党组织大纲草案,文字修改得很潦草,这张纸就放在李汉俊的抽屉内。侦探打开抽屉搜查,可能认为是一张无关紧要的废纸,居然连看也没看。这个情节直到今天听起来都能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由于法国巡捕的搜查,大会的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兴的南湖举行。
  章竞远介绍说,刚解放时,“一大”会议旧址是一个卖酱油等日用品的杂货铺,门牌也变成76号,后来确定其为“一大”会址,才又改为106号,并对这幢小楼进行了复原修缮。1996年,上海市委决定实施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工程。新建筑的外貌与中共“一大”会址相仿,占地面积715平方米,设有“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馆”。1999年5月27日,纪念馆扩建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50多年来,“一大”会址纪念馆征集、收藏文物达3.8万余件,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
  章竞远说,上海的发展和变化是惊人的。他说的是大实话。就在“一大”会址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上海几乎人人皆知的地方,叫做“新天地广场”。据说这个新文化区域由于多有游客参观,渐渐形成酒吧街,后来演变成现在的规模,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购物的现代艺术社区。“新天地”的改造非常成功,它已经成为上海的时尚坐标,不管上海人、外省人乃至外国人都喜欢这儿。有游客评价说:“走进‘一大’会址,感受的是上海的昨天;而走进‘新天地’,感受的是上海的今天。”更有游人说得有趣:“新天地”这个名字好,“一大”两个字合起来,不就是一个“天”字么?“一大”开辟了“新天地”。


    烈士的生命开鲜花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龙华烈士陵园位于龙华路上。尽管毗邻古刹龙华寺,周围依然是繁华的闹市,但我们却是怀着沉重和崇敬的心情踏进烈士陵园大门的。这一天是星期一,陵园里的纪念馆闭馆,但听说我们来自中山,烈士陵园办公室主任笪炜先生放弃休息,亲自陪我们瞻仰烈士陵墓,参观龙华监狱旧址,并专门约请副研究员王菊如先生来给我们介绍烈士陵园的历史。
  在烈士陵墓区,我们看到了一位中山人的陵墓,他就是杨殷。笪炜介绍说,杨殷是1929年8月30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的,因为找不到遗骨,这里只是一个纪念墓,也就是只有一块墓碑。墓碑很小,斜嵌在绿草丛中,上面写着烈士的名字,镶着烈士的遗照,非常简单、朴素。那一刻,我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
  王菊如先生介绍说,龙华监狱的历史很长,最初建于1916年,是袁世凯杀革命党人的地方。后来,这里成了国民党松沪警备司令部的驻地,监狱成了这个司令部的看守所,又变成了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场所。到底有多少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牺牲在这里,至今还是个谜。仅从各方面的资料大体统计,这个数字至少也有1000多人,而现在已知有名有姓的共产党人还不到100人。
  1950年清明节,在龙华发现了1931年被杀害的“左联五烈士”的遗骨。从那时起,上海市就将这里列为革命烈士就义地,保护起来。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龙华革命烈士陵园。这是一个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纪念地,工程浩大。笪炜先生介绍说,为建好烈士陵园,上海市先后投资6.1亿元,拆迁了两个村近700户居民,搬迁了20多个企业、单位和学校。
  龙华烈士陵园于1990年动工,1997年5月28日建成并向公众开放。陵园占地19公顷,分为纪念瞻仰、烈士墓、碑苑、遗址、就义地和游憩等区域,邓小平同志为烈士陵园题写园名,陈云同志为龙华烈士纪念馆题写馆名。
  笪炜说,现在,龙华烈士陵园是上海四大红色旅游景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近140万人。
  从“一大”会议旧址和龙华烈士陵园出来,再走一走南京路和外滩,我们就像穿过了时间的隧道,经过了一次刻骨铭心的洗礼。置身大上海,一边是记录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历史遗迹,一边是中国现代化的象征的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我们敢说,每一个到这里的人,莫不感慨万千。


    大上海与中山人

  
    自上个世纪初以来,上海与中山人似乎有着某种难解难分的情愫。君不见,在这个时期内,上海所发生的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经济活动的事件,几乎都有中山人参与其中。
  第一个是杨殷。
  杨殷,1882年生于香山(今中山)县翠亨村。他是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1929年8月24日,由于叛徒告密,与彭湃等在上海被捕,30日,被秘密杀害于龙华上海警备司令部内。
  由于历史的原因,包括我们中山人在内,大家对这位“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胡耀邦语)实际上知之不多。倒是我们一走进龙华烈士陵园,连看大门的保安都直说:有这个人,有这个人,就安葬在烈士墓区里。而副研究员王菊如先生更是了解得详细,从杨殷的出生到他的革命事迹,从被叛徒出卖到英勇就义,不用翻任何资料,一桩一件,都说得清清楚楚。
  第二个是孙中山。
  那天上午,我们专程去瞻仰了孙中山的上海故居。上海市十分重视对故居的保护,将莫利爱路改名为香山路,故居的门牌号码为7号。我们去参观的时候看到,所有进入故居的游人都必须套上塑料套鞋,并且每一批游客都有讲解员陪伴讲解。
  除了杨殷和孙中山,当年在上海的中山人还有文化界的一代名伶阮玲玉。她生前的住处是新闸路1124弄沁园邨9号,不过这栋房子没有列入保护范围,现在住着居民。可是,周围的人都知道这里曾住过阮玲玉,似乎对她难以忘怀。
  至于商界,直到今天,老上海人都知道,当年包括“先施”在内的四大百货公司,都是中山人创办的,那可不是一个中山人,而是一个家族。
  上海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它为一切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士搭建好了施展拳脚的舞台。搭乘红色旅游的快车,去上海看看吧。上海是不会让我们中山人失望的。



上一篇: 《国母宋庆龄》在中山开拍
下一篇: 第二届中山合唱节暨社区文化艺术节即将开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