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都市报
位于天之涯地之陲的香山县,开放性与包容性自古开风气之先,中国第一个留学生——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就出自这里。他不仅自己学成回国,而且促成了中国的第一批官派留美幼童,使更多的中国青年“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与中国”。这些留美幼童三分之一出自香山。他们影响了整个香山,也影响了整个中国。
留学寻常事 报国心依旧
如今,出国留学在全国已经很普通了,留学生也早就不仅限于男性、官费了,只要有志向,有一定的物质保障的都可以去国外深造。杨家惠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自费女留学生,她是中山本地人,2002年在暨南大学读大四时,参加了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的交换生计划考试,通过考试去了英国,当时她21岁。她说去英国留学一直是她的一个心愿,因为自己小时候就对历史、地理很感兴趣,喜欢欧洲尤其是英国的文化,这次出国正好圆了她的梦。她在英国呆了两年,读完了硕士。这两年在英国的教育让她收获很大,尤其是开拓了她的思维。
毕业后家惠义无返顾地回到了广州。她说越出国就越爱国,这是很多像她一样的留学生的共同感受。大多留学生在外国会觉得还是中国好,都很想念祖国。现在的中国早已不同于往日了,她能够为留学生提供全面展示自己的舞台,甚至很多外国人都要来中国寻找机会。家惠说她的一个英国同学毕业后就来中国创业了。
今日,留学生风光不再,虽然都是留学生,但是他们似乎不能与留美幼童相提并论。家惠说现在留学生人才很多,很多时候一个好点的工作都有很多同等水平的人去竞争,要想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不太容易。她自己在广州工作一年后回到中山帮助父母打理生意,现在还不能论成败。
不过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他们与当年的容闳以及留美幼童是血脉相承的。他们都有一颗炽热的报国心,希望用自己学到的先进知识和理念促进中国的发展,希望通过自己对中西的了解加强中外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全球的一体化。
家惠得知博鳌论坛招收志愿者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她说:“我对中山、对中西文化都比较了解,要为中山出点力。在我参加志愿者的这段时间,我感受到了中山对这次会议的重视。我相信中山能够把这次会议办好。这次会议成功以后,中山就有可能多举办这种大型的会议,这样就可以大力宣传推广中山了。”这些话看似很普通,但是凝聚着她对家乡的热爱和期盼。
敢为天下先 留学第一人
其实在中山,近代以来就有留学的传统,并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容闳。
容闳少时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只好到德国传教士在澳门开办的教会学堂读书。1847年,该校校长、美国传教士布朗因病提前归国,要带几名学生赴美留学,容闳在布朗的帮助下,来到了美国。
1854年11月,26岁的容闳谢绝美国友人的挽留,回到了阔别七年的祖国。回国后,对比祖国的落后和异邦的强盛,容闳希望有更多的中国青年“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与中国”。为了自己的“留学教育计划”,他曾经积极游说过太平天国领袖,但未被采纳。后来,他又来到上海,几经周折最后投入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幕府。当时,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曾国藩建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兵工企业。兵工厂中使用了大量的外国机器,急需懂洋文的技术人员,于是容闳就有了用武之地,并得到曾国藩的重用。
在与曾国藩的接触中,容闳大胆提出了他的“留学教育计划”。对此,曾国藩非常赞同,他征得了当时军政重臣李鸿章的支持,两人联合上奏清廷。得到了批准,在上海成立了“总理幼童出洋肄业局”,由容闳和陈兰彬等人负责此事。
更可贵的是他就像一点星火,点燃了中国留学的熊熊薪火。他没有以留学为资本赢取权势、富贵,而是要竭力为中国培养一批西学中用的人才。他让国人在中华文明之外看到另一类的人类思想与社会文明,在此意义上,他使近代中国人“发现”了世界。这既与中山人得风气之先的熏陶有关,也与他具有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和广阔视野密不可分。
中山留美人 第一留学群
对于他带出去的那些留美幼童,后来人看到的可能更多的是他们的成就。然而,他们当初离开故土时的那份迷茫与担忧又岂是现代人所能想象的。在当时的中国,在安土重迁观念深厚的国人心中,出国留学是被看做艰险畏途的。尤其是美国,距离中国万里之遥,更被看做是“蛮夷之邦”,甚至有谣言说美国人会把中国人的皮剥下“安在狗身上”。况且把这些十来岁的幼童送出国,一别15年,还要家长签字画押,这让很多父母实在难以接受。据说,留美幼童詹天佑的父亲詹作屏出具的保证书写道:“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俨然一纸卖身文书。
在这种情况下,容闳在上海没办法招够人,他不得不回到家乡。在他的劝说之下,很多父老乡亲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了容闳。留美幼童中广东人占了70%,而这些广东人中,来自香山县的有39名,占了留美幼童的1/3。其中包括后来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天津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
为什么当时一个小小的香山县的留美幼童占了那么多名额呢?一方面可能由于容闳是香山人,乡亲们相信他;另一方面就是由于中山濒临港澳,当时港澳都没有设关,开放性很强,这里人见识广泛,乐于接受新事物。历史就这样造就了史载名册的留学幼童,造就了这批香山人和中国人的骄傲。当年离乡出走、异邦求学的容闳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开创历史,更不曾想到他在带回耶鲁大学文凭的同时,也带回了影响数代中国青年人生命运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梦想。
[ 精彩论点 ]
在当时闭关自守的国情下,容闳迈出国门,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开启了一个至今影响深远的梦想。他在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同时,始终钟爱灿烂的中华文化,处处不忘本土文化背景,体现出了兼容并蓄、雍容深厚的中华风范,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 代表人物 ]
容闳(1828—1912年),广东中山(今珠海)人。字达萌,号纯甫。中国最早留美毕业生。1841年入澳门马礼逊学堂;1847年随该校校长塞缪尔·勃朗赴美,入麻省孟松学校;1850-1854年就学于耶鲁大学,1855年回国;1872-1875年间,受命主持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任留美学生监督。1898年,参与变法维新活动,戊戌政变发生,逃出北京;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主持的张园会议,称“中国国会”,被推为会长,因清政府悬赏通缉,出逃香港;1910年,曾邀孙中山赴美会谈,表示支持革命;1912年再度赴美,死后葬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城。著有《西学东渐记》。
[ 大事记 ]
1847年 容闳随澳门马礼逊学堂校长赴美,入麻省孟松学校。
1850年 容闳考入耶鲁大学,入美国籍。
1854年 容闳毕业,1955年回国,为中国最早留美毕业生。
1872-1875年间 清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赴美留学,由容闳任留美学生监督。
1876年 清廷派吴子登出任留美幼童监督。
1881年 吴子登请求清廷将幼童们全部撤回,迅速得以批准。从8月21日起,除少数人抗拒不归外,其余留美幼童分几批回国。
[ 点评 ]
香山是留学教育发源地
肖一亭(珠海市博物馆研究室主任、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留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军事等各个领域里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容闳是中国留学教育的奠基者和创始人;容闳的故乡香山(今天的珠海、中山)因为拥有容闳和一个庞大的留学生群体,而成为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的发源地。
在中国近代,香山人“敢为天下先”,敢于将自己的儿女送到一个遥远而且不熟悉的国家,去学习和生活,有明显的超前意识。当年从香山走出去的幼年留学生,不仅在技术层面“师夷之长技”,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等各个层面全面学习,因而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容闳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
梁赞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原秘书长、教授,留美幼童梁普照之孙):容闳和120位留美幼童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最可贵的是他们的开拓精神、爱国的赤子之心、务实的作风和包容的胸怀。其中,当今最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大力弘扬的,是他们对待多元文化那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襟。
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互相包容、交流、吸纳、补充、融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因为在当今动荡不安的世界里,这是一条促进人类和谐共处,远离仇视和对抗,区别于以冤冤相报,以暴易暴的极端手段来解决各种矛盾、纷争的可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