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举行纪念孙中山逝世八十一周年座谈会

首页 > 馆务公开 > 媒体关注

我市举行纪念孙中山逝世八十一周年座谈会


    来源于:中山日报 2006年3月16日


    ■主办单位:市委统战部、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日报社、中山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参加人员:
  孙中山的侄曾孙孙必胜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山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刘炽良先生
  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郑向荣先生
  市社科联副主席兼秘书长虞天识先生
  市孙中山研究会会长杨海先生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长萧润君先生
  市党史办公室主任郭昉凌女士
  原中国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盛永华教授
  广东华联大学教授黄向农先生
  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常务理事及部分会员

  
    ■主持: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刘玉池
  ■时间:3月12日上午


    继承伟人遗志弘扬中山精神

  
    杨海(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会长):
  孙中山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以其毕生的精力,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乃至世界上的先进科学知识和民主思想,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总结出以三民主义为主干的近代中国完整的民主革命与近代化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在其整个革命生涯中,都体现着他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格,其以伟大的爱国爱民精神,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理想精神,博爱的人文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永远激励着后人奋进。
  香山县(今中山市)不仅是孕育了世纪伟人孙中山的地方,也是体现着伟人精神和品格的地方。中山人继承了孙中山“振兴中华”的遗志;传承了他提倡的“开放主义”、“后来居上”和“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秉承了他“民为邦本”、“天下为公”、“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抱负和宏大胸怀。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正在为把中山建设成为富裕安康,“两个适宜”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而努力奋斗。


    弘扬孙中山精神构建和谐中山


    林绍声(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常务理事):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为之奋斗的“革命纲领”之一;又是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他更直言,“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即大同主义。”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民主史观以及他所提出的“博爱”精神,与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民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对于我们今天要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构建和谐中山,更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联系到今天我市的具体情况,应做好如下工作:落实各项扶持再就业政策,做好企业下岗工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社会保险覆盖面。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重视解决困难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检查执法力度,消除各种隐患,以预防和减少重大事故的发生,等等。这是我们今天要弘扬孙中山精神,努力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构建和谐中山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今天要纪念孙中山逝世81周年的具体实际行动。


    年轻时的孙中山在家乡大办好事实事


    李伯新(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
  年轻时期出身于农家子的孙中山,见到国家日渐衰落,村中人们困苦,十分同情人民的境遇。他怀着满腔热血,奉献自己力量,团结村中年轻人,为村人开展大办好事,以改善群众生活,收到好效果。
   一、上门帮助农民选种施肥,兴修水利,求农业好收成。因农民遭苛捐租税畸重,唯望好收成。这反映了孙中山的博爱胸怀。
  二、村外道路崎岖,舟车不通。他发动青年齐动手,扩宽修直羊肠小道,使交通便畅。孙中山的行动感动富人也积极捐资大修桥梁。
  三、以前村里盗贼猖獗。富人只顾自己加厚墙基,防贼攻打;穷人只好听天由命。孙中山发动村人组织夜警团防贼自卫,使人民有一夕安寝。从而形成制度,相沿数十年。村人论及,感谢孙中山,这是创新之举。
  四、以前村庄入夜漆黑一片,孙中山发动富户捐资设街灯,合理分布每个角落。入夜全村一片光明。孙中山自己动手到村中打扫卫生;免费医治急难病人。村中为有孙中山而自豪。呈现一片和谐氛围。


    缅怀先祖,身体力行献身社会


    孙必胜(孙中山的侄曾孙):
  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的时候,我特别缅怀先祖们为推翻帝制,创立共和的丰功伟绩。孙中山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的近代化事业,献出了他一生的精力和智慧,他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还是世界性的伟人。孙中山的思想和他的高尚人格,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孙家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开放改革后,祖国对我们孙家的后人十分关怀,使我们有机会多次回国参加纪念孙中山的活动。我们当中有的当上了全国政协委员,有的回国投资,参加建设。我们目睹祖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中山人民努力实现孙中山当年所描绘的宏伟蓝图所取得的成就,都使我们每位孙家后代感奋不已。
  去年,我被研究会聘为顾问,我感到这是一个很光荣的使命,因此我向市政府表达了我编写《孙眉传》的愿望。很快就得到了陈市长的批示和支持,并要求我两年完成任务,这使我十分振奋。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所以我万分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使这部著作成为我们大家为宏扬孙中山思想的成果,为中山市的文明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研究孙中山思想,为振兴中华多作贡献


    黄向农(广东华联大学教授):
  最近,我有机会参与《孙眉传》的编写工作,对孙中山先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这让我由衷敬佩孙中山。振兴中华是孙中山的毕业追求,他的思想对他的家族影响很大。孙眉从实业家转向革命家就是受孙中山的影响,你可以从他们家族的人的姓名中看出这种强国梦的憧憬。而振兴中华这一口号在今天有新的内涵。为什么孙中山能提出这句口号呢?我觉得是与他的博学,与他学贯东西是分不开的。孙中山学习西学十几年,后来回到祖国后还钻研二十四史,他的文言相当好,我们与其相比只能望其项背。向先进文化学习,这才让他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孙中山不断求实创新,比如他对中山装的设计,其中体现了他的许多革命理论和思想。还有他对孙中山故居的设计,这些都反映了他不断创新的精神。这给现在的青少年很大的启示。我觉得应该提出“孙中山文化”这一概念,研究孙中山在文化方面给我们留下的财富。孙中山是个宝藏,需要我们不断的挖掘。


    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振兴中华思想


    李文光(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副主编):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全国研究孙中山机构提出了要对孙中山的振兴中华思想进行认真研讨,这是一件非常必要而又有极为深刻意义的事。众所周知,振兴中华是孙中山的夙愿,是他毕生革命实践的目标。他从1894年11月24日创立中国早期的革命小团体兴中会,并在他所草拟及通过的《兴中会章程》中,响亮地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强调成立兴中会目标就是为了振兴中华,在以后连续十一次发动武装起义,终于在辛亥年推翻了清帝,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以后他在二次革命、三次北伐、改组国民党、实施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和制订全国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等方面,无一不闪耀着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光辉思想和不屈不挠,愈挫愈奋精神。虽然他的振兴中华大业,特别是国家的和平统一仍未及身而成,但他的光辉思想,已成为炎黄子孙千秋万代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缅怀孙中山先生,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他的“振兴中华”思想。这将对我们今后要继续完成祖国统一伟业和建设现代化的强盛祖国,必然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中央提出关注民生是中山先生民生思想的回归


    刘炽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山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最近胡总书记又号召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说是孙中山先生民生思想的回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它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具体就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求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这是一项宏大的民心工程。如果说,以前强调改革发展,如今是把更多的关注放在民生上面,特别是农村上面。这就是孙中山先生民生主义的集中反映。我市近几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市委、市政府领导经常强调要让广大市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真正实惠,要实行“利益向下”方针,打造“两个适宜”城市,构建和谐中山,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因此,我们对发展的要求,对政绩的考核等也要有新的认识,要更加重视民生,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研究孙中山也要“敢为天下先”


    欧凤威(电子科大中山学院教授):
  我认为对于孙中山先生的众多评价中,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世纪伟人”这一说法最为贴切。研究孙中山先生也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如“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没有相矛盾的地方,我认为没有。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就是要打破民族间的不平等,就是要做到中国“同现在列强处在平等地位”,他的民权主义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是一致的,而他的民生主义又与现在提出的“以人为本”不矛盾。胡锦涛谈论孙中山时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对他(中山先生)怀着崇高的敬意,从来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又说:“中山先生……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我们在学术研究上更应各抒己见。我们对孙中山先生的认识还很不够,我们的研究还应该更深入地开展下去。


    研究孙中山要注意普及与提高


    盛永华(原中国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
  我觉得研究和宣传孙中山精神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方面是有关孙中山精神的普及。现在一代代的新人在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还在实践着孙中山先生当年提出的思想。最近中山大学一位不是专门研究孙中山的教授撰文指出“中国近代史的主题不是反帝反封建”,这一提法否定了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地位。只有推翻封建帝制,中国才能向前发展,这是研究孙中山的倾向性问题。另一方面是我们在研究孙中山时要注意总结与提高。我过去是研究孙中山的,后来转向研究宋庆龄。宋庆龄一直都在宣传、继承和捍卫孙中山精神。比如孙中山在制定三大政策时遇到很大的阻力,尤其是“平均地权”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在国民党内部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但宋庆龄始终是孙中山的有力支持者。在研究孙中山后期活动的时候更加离不开对宋庆龄的研究,所以我建议我们的孙中山研究会也应将宋庆龄纳入研究的范围。


    统一祖国是孙中山的一贯思想


    虞天识(市社科联副主席):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不应当分裂而应当统一,这是孙中山一贯的思想。孙中山还认为,中国之所以必须统一而不能分裂的原因有三:一是中国“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二是“‘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是全国人民现在的心理”,实现国家统一,“这就是全国人民现在要做的大事”;三是只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才能使“中国变成很强盛的文明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四分五裂,只能使中国积贫积弱,永远处在落后的任人宰割的境地。为维护国家统一,孙中山同帝国主义列强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说,凡是热爱祖国的中国人,“都是希望中国赶快和平统一的”;反之,凡是“提倡分裂中国的人一定是野心家”,是“中国之仇敌”。时至今日,台湾与祖国大陆仍处在分裂状态中。它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向和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违反孙中山先生的谆谆告诫。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两岸同胞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孙中山的文化融会观与新时代中山人的包容、和谐精神


    郭昉凌(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对先进文化的追求是近代中国革命兴起的原因之一。因“风气大开”,又有侨居海外的乡情,孩提时代的孙中山便有机会接触西方的风土人情。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他自幼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这种民族文化,培育了他的民族情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萌发出他欲振兴中华的思想。孙中山认为文化的进步与落后同国家的强盛与衰弱同步,他主张融贯古今中外一切于我有用的东西,以用于振兴中华大业。
  “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中山人精神,之中的“包容、和谐”,既从历史的传承中汲取力量,也与新时代的新气息紧密相连。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山人就是在这种人文气氛的熏染中,抓住历史的机遇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传承不是因循守旧,而必须与时俱进。中山人经济社会发展至现阶段,能不能找准方向,协调与发展究竟怎样才能完美结合,居住与创业到底如何实现和谐统一,都需要政府与市民之间的相互支持,理解,信任,合作。


    纪念中山先生弘扬博爱精神


    胡伯洲(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
  今天是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逝世81周年纪念日,我想就孙中山的博爱谈点感想。孙中山的一生,先后写过不少以“博爱”为内容的题词,孙中山喜欢题写“博爱”,“博爱”两字的含义是什么呢?孙中山本人曾于1921年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中解释说:“救世、救人、救国,三者,其性质皆为博爱。”又认为“博爱者为公爱,而非私爱。”他后来又补充说:“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
  中山市弘扬孙中山的博爱思想,开创一年一度的慈善万人行,同时把“博爱、创新、包容、和谐”作为中山人精神,并把“博爱”二字列为八字精神之首,是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山实际的,是充分体现孙中山思想的。我们纪念孙中山,就应该把孙中山的博爱精神发扬光大。在改革开放,祖国富强的形势下,就要更加关心广大人民的生活,特别是工农生活,把当前的入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就业难等问题加以解决,缩少城乡差别,使广大工农群众得到实惠,过上小康生活。今天,我们纪念孙中山,就要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把中山建设成真正的“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文明城市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 美国华人华侨纪念孙中山先生
下一篇: “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今日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