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时空的怀念——纪念孙中山活动回顾

首页 > 馆务公开 > 媒体关注

超越时空的怀念——纪念孙中山活动回顾


孙中山故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来源于:中山日报 2006年10月14日


    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香山县翠亨村的孙中山,以他爱国救国的信念、百折不挠的坚毅、高瞻远瞩的谋略、顾全大局的胸怀,铸造出无比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崇敬与怀念。
  中国人素有为名人的诞辰举行纪念活动的习俗,特别是逢十的诞辰纪念。自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逝世后,一共历经八个逢“十”的诞辰日。当其时,海内外都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先生的故乡中山,更是不在话下。
  我市档案馆馆藏中较完整记载孙中山逢“十”诞辰纪念活动的,最早是1946年(80周年诞辰)。从档案中可以看到,因为时势的不同,不同时期先生逢“十”诞辰纪念活动的主题、形式、规模都各有不同,从而折射出中山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发展轨迹。


    1946年 社会教育
    普及文化提倡体育


  1946年,孙中山诞辰80周年。县上及各区除举行盛大集会及提灯巡行、检阅童军、开展游艺活动等外,县长张惠长还签署训令,要求县立民教馆、中学、师范学校、图书馆联合举办“社会教育扩大运动周”,从“国父”诞辰纪念日起一连七天,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以达普及国民文化建设目的”。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举办民众读物、美术作品、抗战史料等方面的展览;演奏音乐、公演戏剧、出版墙报等;组织球类比赛和国术(武术)表演。
   诞辰纪念日当天,中山纪念图书馆举办了大型书画展。展品均是向社会名流搜集而来,包括宋元明清历代名家珍藏、孙中山写给杨仙逸的手迹“天下为公”、黄兴手迹“佩弦”等,共194种、344件。
   社会教育是孙中山先生国民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教育,设公共讲堂、书库、夜学,为年长者养育知识之所。他提倡科学,宣传三民主义,希望人民都掌握世界知识,进而具有富强祖国的意愿。先生还提出“体育为民族健康之本,应视为教育之先,努力倡导,身体健壮,脑精自足,知识自可提高。”以举办社会教育扩大运动周、开展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的方式来纪念中山先生的诞辰,不失为一种合乎先生主张的缅怀方式。


    1956年 隆重纪念
    成立故居纪念馆


  1956年,孙中山诞辰90周年。中山最主要的纪念活动莫过于建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1949年以前,孙中山故居由国民政府委托人员和孙中山的亲属共同管理。1949年以后至1955年1月,由孙妙茜(孙中山的二姐)及其好友杨珍共同管理。1955年8月,县政府派出县文化馆的李伯新到孙中山故居工作。1956年5月,中山县成立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筹备委员会,开始收集孙中山先生遗物和文物,着手建馆工作。11月12日,时值孙中山诞辰90周年纪念,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宣告成立。
  在北京,国家级的纪念活动是空前的隆重。国家要求全国各大城市和省会、自治区首府所在地在诞辰日当天普遍举行纪念大会,并悬挂国旗,以示纪念。
  11月11日,北京举行了规格极高、极为隆重的纪念大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大会邀请了40多位华侨和港澳同胞、30多个国家的160多位来宾出席会议。周恩来总理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林伯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副主席何香凝以及13个国家的来宾先后讲话。
  毛泽东在11月12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文章,高度评价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他对先生的一生做了概括总结:“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还自豪地宣告:“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1966年 大学毛著
    修建故居陈列馆


  1966年,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被摆在“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的至高无上的位置,但这并没有影响人们对开展孙中山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的热情。
  中山成立了由县人委办、民政科、教育局、文化局、中山纪念中学、南朗公社、翠亨大队、中山故居纪念馆等单位组成的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由县委常委邓永年、副县长梁其颖负责统筹协调工作。县人委向广东省孙中山100周年诞辰纪念筹备委员会办公室提请,要规划好中山县的纪念活动,包括:修缮、粉饰故居,复原孙中山书房旧观;重建孙中山事迹陈列馆;绿化美化故居周围环境,包括中山纪念中学、革命烈士陵园、南朗石门九堡殉难同胞纪念碑等地;搞好翠亨村生产队的生产建设。
  故居原有的陈列馆位于故居东南侧一幢二层小楼内,是1957年2月向当地群众购买小洋房改造而成,随着时间推移,因面积窄小、房子破旧而不再适宜作陈列之用。乘着筹备纪念活动的东风,故居提出修建新的陈列馆,并且得到县人委的支持。
  翠亨生产队是故居所在地,为配合搞好孙中山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县人委决定由县和公社支持该队全部架设电杆,村内装上电灯,解决照明用电;加建猪舍、牛舍、肥池一批;整顿街道,搞好公共卫生;种植竹子10000棵、芯树1000棵,绿化全村环境。
  经匡算,这一系列的筹备工作需要经费5万多元。在县人委的争取下,省人委拨出4万元,用于修建新的故居陈列馆。在省、县两级人委的支持下,位于故居西北侧占地600平方米的新陈列馆终于落成,11月12日举行了开幕仪式。
  11月13日,在中山纪念中学举行了孙中山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会上,县主要领导向宾客介绍了学毛著的情况:全县90%以上的干部、社员都参加过学毛著训练班,他们“通过回忆、对比、诉苦教育,吃过阶级粥,经过长期行军锻炼”,“精神面貌起了极大变化”,“政治空气空前浓厚,干群关系空前融洽,生产干劲空前高涨,社会秩序空前良好”。


    1976年 政局变幻
    纪念活动悄然从简


  1976年,是建国以来政治风云最为多变和灾害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年:三位政治巨星陨落,重大政治事件、重大自然灾难接踵而至,形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剧烈变幻。
  也许在悲痛、困惑、震惊交替的情势之中,对于与现实无直接、迫切关联的事情,人们已无暇他顾。当年是孙中山诞辰110周年,但遍查档案,仅找到一份有关领导在故居举行的纪念仪式上的发言稿。再查当年的报纸,1976年11月13日的《南方日报》,有一则由新华社11月12日发出的关于首都及全国主要城市纪念活动的综合消息,其中有关中山的报道全文如下:
  “广东省中山县各界人士今天上午在翠亨村孙中山先生故居也举行了纪念仪式。参加纪念仪式的有: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封贯之,中共中山县委统战部负责人林藻、梁坚、孙育球以及各界人士苏干远、刘震球、黄华健等。他们向孙中山先生像献了花篮。纪念仪式结束后,大家听了孙中山先生的演讲录音,并举行座谈会。”


    1986年 改革开放
    带来盛事连连


  1986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山经济蒸蒸日上。政治环境的稳定,思想的解放,使意识形态领域同样迸发出勃勃生机。在此大环境之下,为孙中山先生举行盛大而隆重的12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的设想,从年初就摆上了中山市委的议事日程。
  11月5日始,拉开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的序幕:11月5—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主办的国际性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中山大学开幕后移师翠亨举行,来自11个国家和港澳地区的一百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11月11日上午,海外嘉宾、我市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约300人,参谒中山故居。
   11月12日上午,在孙中山纪念堂举行隆重纪念大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中顾委委员任仲夷,以及省、市四套班子的领导和来自海内外的1600多名代表一起出席了会议;下午,举行中山纪念图书馆建馆50周年纪念活动。同日,电子科大中山学院的前身中山大学孙文学院立校志庆。
   此外,宣传部门、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学术界、民间团体,通过出版和制作各种纪念刊物和音像制品、举办各种展览、开展各种文艺活动,表达对先生的无限缅怀之情,展开对孙中山思想和学说的研究。
   同年,孙中山故居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 时代旋律
    精神文明与祖国统一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近代最早提出建设心性文明、物质文明的设想,并作为他“大同之治”的基础。心性文明的主要内涵与现代的精神文明是不谋而合的。而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更是与当前的“统一”诉求高度契合。因此,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祖国统一作为1996年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的主旋律,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意义。
   4月,中山成立了以陈根楷为主任的“中山市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筹备委员会”;6月,筹备委员会确定了具体的纪念活动方案;9月,中央电视台在我市拍摄大型专题片《中山巍巍》;10月,我市举行大中学生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演讲比赛;11月3—8日,由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广东省社科联主办的国际性“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翠亨举行,会后出版了《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
   11月12日,举行了千人纪念大会,陈根楷副书记主持会议,崔国潮书记发表讲话。省政协副主席康乐书、孙中山孙女孙穗芬等嘉宾出席了会议。会后,人们前往故居参谒,并为故居的新陈列馆(即现有的陈列馆)举行了奠基仪式。
   时光流逝,转眼又适逢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中山各界早已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纪念活动。纪念活动固然是怀念伟人的具体载体,而告慰伟人的最好方式,则应是秉承中山先生的高尚品质,发扬“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把中山建设成为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和谐城市。(图片由市档案馆提供,作者:高小兵)



上一篇: 教授赋诗颂孙文
下一篇: 《光华日报》报人孙中山故居喜获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