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山纪念堂:巍巍殿堂

首页 > 馆务公开 > 媒体关注

广州中山纪念堂:巍巍殿堂



    来源:广州日报2007年01月27日





    会场,对于北京人来说,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而一个广州人,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的却很可能是中山纪念堂的模样——典雅、庄重,气宇轩昂,带着股浓浓的“中国风”。 

  中山纪念堂。曾经绝美的伟大建筑,而今伤痕斑驳的建筑。在很长的时间里,这里是广州最高级别的会议场所。对于广州人来说,它代表了庄严、肃穆、郑重其事。走入其中,甚至是一件无上荣耀的事情。

  去年,一组“庞然大物”在白云山脚悄然崛起。颇具视觉冲击力的奇特外貌,使它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引了足够多的目光。它是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和中山纪念堂一样,这里也是开会的地方。无论你是否喜欢它的模样,你都无法否认它的震撼力,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公元2007年。已经迈入古稀之年的中山纪念堂,依然在广州最古老的中轴线上散发着幽幽的光亮,号称广州城市“第二中心核心区”的白云山脚,五座巨大的红砂岩建筑,诞生于巍巍青山之中。

  犹如一位沉默的老人,和一个跳脱的孩童,在时间长河里偶然相遇。它们站立在河的两岸,面向彼此,微笑。

  策划:赵 洁 李 倩

  撰文:金 叶

  摄影:海 国

  



    中山纪念堂钩沉

  选址总统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全国上下一片悲恸。

  根据孙中山的遗愿,国民政府决定在南京紫金山修建中山陵。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国民党中央所在地的广州,同时也是孙中山先生故乡的广东,哀悼之情更是浓重。悲痛难持的故乡人,希望在广州可以有一个建筑表达对这位伟人的怀念与敬仰。

  中山纪念堂的筹建开始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比南京中山陵的筹建要漫长许多。从1925年3月下旬动议,至1929年1月15日奠基,历经近4年的时间。

  社会各界就纪念堂的建筑地点一事展开讨论。筹委会提出三个条件:交通便利、面积广阔、与历史紧密相关。

  1925年4月13日,胡汉民发表《致海外同志书》:“募捐五十万,于西瓜园建纪念堂图书馆。另筹巨款,在粤秀山建公园,以伟大之建筑,作永久之纪念。”所谓“西瓜园”,即现在人民中路同乐路口南侧原电话局所在地。这一提议遭到了不少人士的反对。他们认为,纪念堂的所在地,一定要与孙中山先生有着密切的关联,才能真正体现出“纪念”之含义。而“西瓜园”并不符合这一条件。

  大家的目光最后投射到了广州越秀山麓南面的德宣路(今天的东风中路)上。这个地方有一个大宅院,先后做过清末的抚标箭道和后来的督练公所,辛亥革命后被军阀龙济光占据。1921年,孙中山回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曾在此建立总统府,再举护法旗帜。这里地处越秀山南麓,府院后有一天桥,自东往西直抵半山腰的粤秀楼。孙中山和他的同事们曾居住在那里。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四千兵力围攻并炮轰总统府。孙中山乔装突围,午夜登上停泊在白鹅潭的楚豫舰上,第二天转登永丰舰,率各舰反击叛军,在江面上坚持了50多天后才转赴上海。

  总统府在那一夜突如其来的炮火声中灰飞烟灭。

  从时间的长度来看,这里只不过是孙中山工作过一年零两个月的地方。可是没有人会怀疑,他的光荣与梦想,还有那些让他心力交瘁的历史片段,都已经烙刻在了这片土地上。





  募捐筹集兴建资金





  当时身兼广东省省长的胡汉民,在一个有关兴建中山纪念堂的复函中说明:政府库房没有钱,所以只能用募捐的办法,来筹集建筑资金。

  募捐的方式分别是开册劝捐和劝销纪念章两种。纪念章由学校团体组织担任劝销。并公推广州大学、岭南大学、市师、女师、市职、执信、培英、公医大学、培正、一中等11所学校负责劝销纪念章的工作。

  省署机关也积极参加了本次募捐。省署当时的规定是:科长秘书主任各捐薪一个月;科员特务委员技士各捐薪半月;书记录事捐薪一个月之四分一;杂役捐薪一个月之十分一。

  本次募捐,共募得内地捐款粤币184458.5元;港币6039.4元。海外捐款粤币53859.9元。售章得粤币8578.6元,总共为粤币27万元。全部存入了中央银行。

  1926年2月23日,筹建委员会登报悬赏征求中山纪念堂的设计方案。决定对选送的图样用匿名编号,公正评选。实际建筑将采用第一名的方案,并将由提出该方案的建筑师主持设计工作。

  对于纪念堂的设计,广东国民政府有超前的要求。《悬赏征求建筑孙中山先生纪念堂及纪念碑图案》的方案共有15项内容。第5项就纪念堂的用途、规模和技术要求作出明确规定:纪念堂必须是一个拥有5000个座位的民众聚会及演讲场所。在功能上,纪念堂要可以承载纪念活动和大型集会,外观式样则“不拘采用何种形式,总以庄严固丽而能暗合孙总理生平伟大建设之意味者为佳”。

  20世纪20年代,即使在国外,5000人的大会堂也实属罕见。中国的大型建筑,不外乎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庙宇、宫殿。它们层数少,而且结构简单。中国建筑史上,从来就没有一座单体建筑是能同时容纳5000个座位的。而如果采用西方建筑形式,又难以体现孙中山先生的精神风貌。

  这样的设计畅想,闻所未闻。究竟谁可以将这样一个理想变为现实?





  与历史一同矗立

  吕彦直

  ——不可忽视的人





  1926年9月2日,设计方案评选结果揭晓。

  在中外应征者送选的26份方案中,一个年轻人的图纸吸引了最多人的目光。他的名字叫吕彦直。

  这是一个年仅32岁的青年。在很长时间里,他的名字即使在建筑界也并不为人所熟知。直到1925年10月,这个年轻人在海内外40多个南京中山陵设计方案中独拔头筹,才一鸣惊人。随后,他被国民政府聘请为南京中山陵的总工程师。以如此青春年少之身,担纲如此浩大宏伟的工程,一时之间令世人羡慕不已。

  根据有限资料的考证,吕彦直1894年出生于天津。8岁时父亲去世,9岁跟随姐姐旅居法国巴黎。巴黎街头充满异国情调的建筑给了这个中国孩子以无穷遐想,几年后,他回到北京读书,考入清华学堂。

  1913年,吕彦直被选派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这是一个曾经培养过中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桥梁学家茅以升的著名学府。锥在囊中,其芒自露。没过多久,吕彦直的天才得到了当时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的赏识。他被聘为助手,协助墨菲设计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和北平燕京大学。

  而在广州,当时的岭南大学的设计,也是墨菲的手笔。墨菲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功能的结合进行了可贵的尝试。但因为是外国人,而且是初创,所以难免有稚嫩之处。墨菲经常在西方建筑的墙根加上中国的瓦檩,让人感觉生硬不够协调。时人有云,这是“穿西装戴瓜皮帽”的建筑模式。

  1927年,吕彦直已经在忙于南京中山陵的工作了。他不停奔波于南京的紫金山工地和上海的建筑事务所之间。事实上,吕彦直当时已经身患肝癌,但他自己并不知情。听闻广州中山纪念堂征集设计方案,目睹过辛亥革命壮举、无比崇敬孙中山先生的吕彦直对朋友说:“广州修建纪念堂,我也要出一分力。”    

  在吕彦直看来,广州中山纪念堂与南京中山陵,虽相隔千里,功能不同,但二者在精神上应该保持连贯,在形式上要前后呼应。未来的这座纪念堂,既要具备当时先进的使用功能,又要采用民族形式,体现孙先生的精神风貌。

  他摊开图纸,开始描摹一个他想象中的纪念堂。

  吕彦直一改墨菲的设计风格,在中山纪念堂应征设计中,巧妙地吸收了西洋建筑的长处,以现代材料为结构手段,同时采用了纯中国形式的传统风格,把广州中山纪念堂,设计成为一座庄严坚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的中国式殿堂。

  1927年4月30日,总图设计全部完成,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大型建筑图纸最终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以清代宫殿建筑为蓝本,融入现代建筑技术,1.2万平方米的大会堂被设计成八角形的平面。以单檐亭式大屋顶覆盖于大厅之上。屋顶攒尖大宝顶,以法国金箔玻璃镶嵌,闪闪发光。从宝顶至地面总高为57米,正面是朱红色的柱廊,重檐博脊中央,悬挂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天下为公”。大厅面积5000平方米,座位分为上下两层,共4608个。

  大厅的顶部铺设宝蓝色琉璃瓦。屋檐分青、绿、黄、褐四种颜色,墙裙砌筑香港花岗岩、辽宁青石;墙身砌筑浅黄色泰山砖。堂内仿西式剧院设置乐池。柚木门窗,堂顶四周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彩绘图案。

  最令人惊讶的是,偌大一座纪念堂,堂体中间居然没有一根柱子。

  西式为里,中式为表——吕彦直创造性地将中国民族形式中的多种单体建筑,巧妙地组合成了一个独特而完美的整体。以创新的民族形式,包装出一座用西方现代技术构筑起来的大型会堂建筑框架,建成了当时亚洲规模最大、功能最先进的大型会堂——广州中山纪念堂。





  奠基:

  风雨如晦乱世逢生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近代广州最大的建筑工程。尽管当时国内并没有什么建筑法可循,但由于管理者都是些留洋回国的专家学者,因此,他们为中山纪念堂、纪念碑的建设,引进了预算、公开招投标、合同、工程监理、建筑师负责制等一整套先进的管理办法,使整个工程都能规范操作。

  1928年初,中山纪念堂招标,结果由曾经承建过上海新大新公司、南京中山陵等大型工程的“馥记营造厂”以928085两银的造价夺标。

  1929年1月15日,广东省政府举行中山纪念堂、纪念碑奠基典礼。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人们发现那个重要的人物——吕彦直并未到场。上海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吕彦直的肝癌已到晚期,无法参加仪式。

  3月18日,纪念堂奠基仅仅两个月之后,吕彦直在上海与世长辞。终年35岁。

  此时,中山陵尚未完成,而广州中山纪念堂则刚刚开工。纪念堂的工程监理只能由吕彦直的好友、留学英国利兹大学的广东台山人黄檀甫全权负责。后筹委会又聘请李锦沛建筑师为纪念堂工程师,继续吕彦直未竟的事业。

  中山纪念堂生逢乱世,注定了它要历经数不清的曲折和磨难。

  奠基两个月后,李济深即因反对蒋介石的编制计划而被囚禁于南京汤山。广东政局动荡不安。陈济棠割据广东。所幸的是,纪念堂的工程并未停滞下来,但是每月10万元的拨款被迫降至5万元。承造商得不到预计的利益,后期工程大为草率。

  1931年,纪念堂的主体工程勉强结束,并于同年10月10日揭幕。前后历时三年半。结算建筑费共计1268110两,比预算超支了三分之一以上。不但原设计中的采光管、冷气设备没有购买,铁花围墙和大门楼也没有动工。后来香港宏益建设公司承建正面大门楼,由广东新会籍工程师林佐负责施工。待到最后落成,已是1933年5月。距离孙中山先生逝世,已经过去了整整8年。

  

  感谢卢洁峰为本文提供广州中山纪念堂历史资料。





上一篇: 孙中山故居成中山市未来旅游规划的重中之重
下一篇: 宋庆龄基金会征集孙中山、宋庆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