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孙中山和他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

首页 > 学术活动 > 学术会议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孙中山和他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

一、开幕词

孙中山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词(1986年11月6日) 

刘大年

尊敬的各位学者,各位朋友,各位来宾!
     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国际学术讨论会,现在开始举行。
     出席这次讨论会的,有中国学者93人,有澳大利亚、加拿大、朝鲜、法国、民主德国、日本、菲律宾、苏联、美国学者共38人,有香港地区学者8人,出席 今天开幕会的有中共广东省委和中山大学负责同志。我谨代表孙中山研究学会热烈地欢迎各位前来参加讨论会和出席讨论会的开幕,衷心的感谢朋友们、同志们的大力协助和支持。
     我们讨论会的主题,叫做“孙中山及其时代”。这个主题,是去年在涿县举行的“孙中山研究述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提出来的。孙中山研究中有不少题目要继续深入,我们所以提出这样一个主题,是大致回顾了一下全局情况以后,从如何进一步开展孙中山研究这个角度着眼的。
孙中山从他投身革命活动不久,就在国际国内成了一个引人注意,不断受到介绍、评价的人物。他致力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奋斗了垂四十年,交游甚广,与不同阶层的人们各有联系,不止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在中国全部历史上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先进人物之一。国内外学术界和其他人士,对他一生的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前两年有人统计,现在世界上出版的孙中山传记和专门著作,在四百部以上。论文多达数千篇。然而新材料越来越少,原来的争论相持不下。这个情况说明,现有的工作达到了某种界限。再前进,就要找到办法突破这个界限。有目的地把他和所处时代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是可能取得新进展的一种途径。
     孙中山产生于他那个特定时代,又促进时代的改造,“时势造英雄,英雄亦能造时势”,这个话合乎科学道理,完全适用于说明孙中山和他的时代的关系。怎样看待孙中山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一面要求革命,一面又受制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力量十分软弱。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旗手,领导辛亥革命,制订三大政策,实行国共合作,在推动中国历史车轮前进中,建立了光辉业绩。他毕生为创造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不懈努力,屡遭挫折,最后仍然失败了。在他的思想和活动中,有高出于同时代大多数人的,也有显然落在同时代人后面的。通过对孙中山的研究,我们可以从这一个方面,去具体地了解他的斗争环境、时代特征,从中探索中国近代历史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
     人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它们不可分割。系统论等现代科学,指出了整体观念的重要性。历史是一个整体。历史时代,从基础到上层建筑,统一在一个整体运动中。某个部分、某种秩序发生变动,就牵动其他部分、其他秩序发生变动。历史本身的整体性,决定了科学的历史研究必须有整体观念。中国封建时代撰写的所谓“正史”,人物传记占有最多篇幅。其中也有生产、经济、思想理论、文学艺术等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部分。它们把人物活动和同时代的有关资料汇集到一起,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各种事变和社会现象。但从那些旧史书上,人们无从了解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运动的过程。古代欧洲历史名著,与中国“正史”写法有别,也同样不能让人知道历史是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去运动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出现,提供了这种整体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把孙中山和他的时代联系起来研究,符合于从整体观念看待历史。换一个说法,我们主张把历史研究的整体观念,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这种整体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面。我们确定本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用“孙中山及其时代”作为主题,就是由于有这些想法。
     孙中山研究是一项长远的事业。许多工作有待于大家共同努力。给现在的学术讨论会提供一个主题,并不那么重要,也很容易办到。重要的是回顾以往,瞻望未来,如何开扩视野,运用正确的方法论,使我们的研究继续向前迈进。突出孙中山和他的时代,或者有助于思考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出席这次讨论会的,有国际知名的老一辈学者,有优秀的中青年专家。济济一堂,人文荟萃。这是关于孙中山研究的一次有重要意义的集会。如果我们的讨论要遵循什么原则的话,那就是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讨论会在中山大学开幕,是因为孙中山先生诞辰,也就是中山大学校庆的日子。我想我们的与会者,会高兴地热烈祝贺中山大学校庆六十二周年。祝贺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全面取得最好成绩,更希望你们的孙中山研究工作,当仁不让,奋勇占先。
     开幕的话讲完了。谢谢各位。

二、开幕讲话

在孙中山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闭幕会上的发言(1986年11月9日) 

金冲及

主席、各位先生!
     参加这次讨论会的先生们,可能会有一种共同的感觉:这次会议在孙中山研究工作中确实是一次盛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一百多位来自海外和中国国内的学者。这是一次有着较高学术水平的会议。
     这次讨论会的准备工作很早便开始了。去年三月,在河北举行了孙中山研究述评国际学术讨论会,对孙中山研究工作的现状和今后的展望,比较充分地交换了意见。在座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参加过那次会议。今年七月,在广州举行了青年学者孙中山研究讨论会,其中有十多篇论文被推荐参加这次讨论会。国内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和有关单位,为这次会议提供的论文近二百篇。其中有七十余篇论文的作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令人高兴的是:会议邀请的五十来位海外学者,绝大多数都已应邀前来,并写出了一批具有很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这些,使开好这次讨论会有了比较坚实可靠的基础。
     这次讨论会的主题是“孙中山和他的时代”。确定这样一个主题,是考虑到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亚洲和整个世界都处在激剧动荡,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中国人民在苦难中开始了新的民族觉醒。争取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和祖国的独立富强,成为时代的潮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孙中山是中国的民族英雄。对中国来说,他代表着一个时代,是从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的中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也是属于世界的。他所领导的是一场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在二十世纪初世界上这种类型的革命中,他是一个具有巨大历史作用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奋斗中的成功和失误,他在不断前进过程中经历过的徘徊和曲折,无不反应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征。
     这次讨论会的论文中,不少是致力于以宽阔的历史眼光,来考察孙中山一生革命思想和实践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特征。有的论文,从中国近代社会、中国近代资产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三个不同层次,对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行了考察。有的论文研究了孙中山与中华民国的起源、孙中山要建立的中华民国的阶级性质,并进而讨论了中华民国各个政权的考察、中华民国期间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的地位。有些论文深入地论证了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对待社会主义所采取的态度。有些论文论述了孙中山在亚洲、欧美各国的革命活动极其思想影响。还有些论文论述了孙中山在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这些探讨在会上受到广泛的重视,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在这次讨论会上,研究孙中山后期的思想发展和革命活动,特别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论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论文的共同特点是:不停留在叙述一些人们熟知的历史现象,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包括世界的潮流、中国的国情、孙中山本人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当时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互相关系等等多方面,来分析和论证这种历史现象,力图透过这些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深入一步地说明历史为什么会这样发展。这些探讨,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巨大兴趣。对中国学者来说,过去孙中山研究工作中,大量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孙中山的早年和辛亥革命时期,对民国成立以后的孙中山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往往只有一些粗线条的论述;他晚年实行国共合作这段极端重要的历史成了研究工作中不应有的薄弱环节。可喜的是,这种状况,近三、四年来开始有了改变。而这次讨论会,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是相当令人注目的。
     对孙中山思想学说的时代内容所作的探讨,在这次讨论会上也占着突出的位置。研究的范围比过去更广了:从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到五权宪法、权能区分思想、地方自治思想,开放主义、伦理道德思想、文化观,到妇女解放思想、侨务思想、货币思想、农业改革思想等等,都作了认真细致的探讨。在研究方法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注意进行系统的历史分析。例如,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对不平等条约的态度、他的自由平等观、他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等等,论者都把它作为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来理解,指出这个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阶段性以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揭示导致这种发展演变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原因,分析这种发展演变所说明的问题。这样做,无疑有助于对孙中山思想有更加深入、更符合实际的理解。二是注意进行比较的研究,不仅指出孙中山思想的形成植根于中国的实际生活中,并且注意研究他所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过去,这些方面的研究一直是比较薄弱的。这次讨论会对此进行了比较集中的讨论。不少论文就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它的演变过程,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孙中山思想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它对孙中山有哪些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对一些复杂的、令人感到费解的问题提出了很有见地的分析,受到与会学者们的重视。还有不少论文,研究了孙中山同许多西方思想家的关系。有些论文不是简单地描述孙中山在哪些方面受到这些西方思想家的影响,还注意到孙中山对他们中某些观点所持的保留或批判的态度,探索孙中山是怎样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和自己原有的思想体系出发去选择、改造和利用这些思想资料,来铸造自己的学说的,并把这种历史现象同中国当时面临的问题和它的社会结构、传统心理等联系起来研究。还有些论文,把孙中山学说放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冲突和相互影响这个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来考察。这些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同一课题所进行的探索,使这种研究工作达到了一定深度,并为进一步的探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还需要谈到:孙中山一生中很长时间是在海外度过的。他长期生活过的那些国家和地区的客观环境、政治气氛、社会思潮的状况,无不对他产生重要的影响。他在投身革命活动的过程中,又同世界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关系。不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孙中山一生和他思想发展中的许多问题都无法说得清楚。过去,这些是孙中山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次讨论会上,不少论文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孙中山同日本、苏联、英国、美国、法国、德国、香港地区以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特别是许多海外学者的论文,运用了丰富的档案文献和各国的报刊资料,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探讨,从而大大加深了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看来,在这方面更广泛地发掘资料,进行深入的探讨,还是大有可为的。
     每一个时代的历史都是由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多种社会因素构成的整体。孙中山的活动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他的同时代各种政治势力和各种不同人物、包括敌我友各方面的关系,这次也有不少论文进行研究。其中,有些过去研究较多的,这次又有新的进展,如他同黄兴、宋教仁、康有为等的关系;还有些过去研究较少的,这次有些论文作了专题的研究,如他同谭人凤、伍廷芳、蒋介石、徐谦以至海军的关系。对孙中山晚年在反直系军阀时同亲日派军阀,特别是奉系军阀之间的关系,过去在人们中有种种误解。这次有两篇论文对此作了比较系统的剖析。
     前面说到的,只是这次讨论会上内容比较集中的几个方面。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这次讨论会在孙中山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此外,还有不少很有见地的论文,由于时间的关系,就难以一一述及了。
     这次孙中山研究国际讨论会,我个人的感觉,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这次会上的论文,一般都坚持以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通常所说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论文作者尽可能系统地详尽地掌握可靠的历史资料,包括大量的档案文献、报刊的评论和报道、时人文集以及有关人物的回忆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力求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在这些论文中,既有宏观的考察,也有微观的剖析,以至具体史实的考订。有的论文,根据大量文献、文物与访问材料,进行了细密的考订,指出孙中山的祖籍是广东东莞,而不是罗香林先生所说的出自广东紫金,得到许多学者的赞许。所有这些论文,不管探讨的问题是什么,一般都能言之有物,确有所见,很少那些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和缺乏事实依据的空泛议论。这种良好的学风,使与会论文的质量有了比较可靠的保证。事实上,也只有这种切实的研究工作,才能将孙中山研究工作不断地推向前进。
     在孙中山一生中常常充满着矛盾。他既有成功,也有失误。他的一生是不断前进的,但中间也不是没有苦恼、徘徊和曲折。他的理想和他采取的手段有时也会出现不一致的地方。不少论文对这些复杂的课题,同样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正视它、分析它,力求给以恰当的说明。尽管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可能见仁见智,不尽相同,但这类探讨无疑会给大家很多启发。
     第二,这次讨论会坚持了“百家争鸣”的精神。抱有各种不同学术见解的学者,都能各抒己见,充分展开自由的讨论。会议的气氛是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作者常常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甚至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这种不同的观点,在中国的学者之间也同样存在着。经过在讨论会上各抒己见,有的可能逐渐取得一致;有的也可能长期保持着不同的看法。对同一个客观事物,人们有不同的认识是常有的事情。那些复杂的或者正在探索中的问题,尤其会是这样。在这些问题上,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辩以至在很长时间内的并存,应该说是一种正常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现象。如果在任何问题上都只有一种声音说话,那倒是不正常的、只会使科学发展停滞不前的做法。
     第三,这次讨论会上,中外学者之间得到比较充分的学术交流的机会,应邀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海外学者提交会议的学术论文数量之多,在我国史学界的这类学术活动中是前所未有的。许多国外学者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中国学者同样关心的问题或熟悉的材料提出许多颇具新意的见解。中外学者之间的这种学术交流,不仅在会上,而且在会外也进行得异常活跃。有时候会外的交谈比会上的讨论进行得还要深入,这大概也可以包括在这次会议的收获之内吧。这种交流,不仅可以帮助中国学者了解海外学者在这方面的丰富的研究成果,接触到许多过去没有接触过的、保存在海外的历史资料,并且在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上也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我想海外学者可能也可以借这个机会增进对中国学者研究状况的了解。可以肯定,在这次讨论会上建立起来或得到增进的各国学者之间的交往和友谊,对今后这方面的学术交流必将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
     第四,从这次讨论会的论文作者来看,既有不少多年来蜚声国际史坛的前辈学者,有不少正当盛年、成绩卓著的中年学者,还有不少朝气蓬勃的青年学者。在中国的论文作者中,四十岁以下的比较年轻的学者有十九人,占四分之一以上。其中有些是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他们所写的论文,有着年轻人特有的那种蓬勃生气,思路比较开阔,立论颇有新意,学风也比较扎实,得到了年长学者的好评。考虑到“文化大革命”中几乎中断十年对中国学术界造成的巨大损害,这些比较年轻的学者的成长,更使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他们是中国史学研究工作中的新生力量,也为这次讨论会增添了生气。在海外学者中,同样有一些比较年轻的学者写出了有很高水平的论文。可惜的是,由于我们对海外年轻学者的研究状况了解得不够,这次邀请得还不多。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有成就的海外年轻学者来参加这类学术活动,使这种国际学术交流能更广泛更持久地发展下去。
     因此,我想各位先生都会同意:这次讨论会是成功的。它在孙中山研究工作中也许可说是一次巨大的丰收,从而把孙中山的研究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这是在座的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胡绳同志在去年三月孙中山研究述评的国际讨论会上说过一个看法:我们为什么要这样重视对孙中山的研究,最重要的,是为了了解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背景和国情。我觉得这个看法是很对的。在近代中国,为了振兴中华,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前后相继的努力。前人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所作过的思考和探索,对我们今天仍然是一笔不可忽视的遗产。而对国外的朋友来说,通过对孙中山的具体深入的研究,我想一定也可以大大加深对中国的国情和人民的了解。在这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是很多的。
     从我们这次讨论会来说,尽管论文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的,但还是以政治和思想学说方面的题目为多,经济方面的题目就比较少。至于从近代中国在国际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和伦理道德传统、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心理的变动、各个不同社会阶层对孙中山态度的演变等等方面,对孙中山的思想和事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就更加不够了。多学科、跨学科综合研究也有待加强。当然,一次讨论会决不可能包括所有这些方面。但它至少可以说明孙中山的研究工作决不是差不多了,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发展前景是异常广阔的。
     还应该说到:虽然与会的学者提供了这样多、这样好的论文,广东各有关方面对会议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会议的组织工作仍存在不少弱点:论文送到各位的手中的时间比较晚,来不及在讨论前仔细地阅读;会议的实际时间只有四天,报告和讨论的论文有八十余篇,许多大家有兴趣的问题没有可能充分地展开讨论。
     更使我们感到遗憾的是:这次讨论会上没有台湾省的学者参加。近年来,台湾学者在孙中山研究工作中,无论是资料的收集整理,或是专题的研究,都做出了不少成绩。这是在座各位先生都熟悉的。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大陆学者的著作和论文中加以引用,已经是常见的现象。进行学术交流和共同磋切,对彼此都是有益的。我们希望,这种人为的隔绝状态能尽快地得到结束。
     以上的评论肯定有许多不周到或不恰当的地方。好在只是个人发言,请各位先生多加批评和指正。
     谢谢大家!

三、合照


四、论文题目

孙中山诞辰12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目录

上册

孙中山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刘大年 (1)
在孙中山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闭幕会上的发言 金冲及(4)
中国近代社会、近代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 汪敬虞(13)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孙中山的革命斗争 张国辉 (31)
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 胡绳(46)
孙中山与中华民国 刘大年(63)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前途——兼论清末民初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批评 杨天石(104)
孙中山的时代——从义和团到辛亥革命 [美]周锡瑞 (128)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辛亥革命(一)——“孙文与其时代的考察” [日]久保田文次(144)
孙中山与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潮 冯崇义(168)
孙中山与五四知识分子 [香港]陈万雄(195)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浪潮 段云章(218)
孙中山与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 林家有(248)
论孙中山的时代观 李华兴(275)
孙中山对东南亚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和贡献 陈炎(291)
孙中山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巨大支持和影响 李达三(311)
孙中山时代的菲律宾民族主义 [菲律宾]伯娜蒂塔?R?邱吉尔(328)
两个民族主义者间的友谊:孙中山与马里安诺?庞斯 [菲律宾] 玛莉亚?路萨?卡玛盖伊(342)
孙中山革命派在华侨中优势地位的确立 郭景荣(352)
孙中山和日本华侨 陈昌福 (374)
试论孙中山的侨务思想 陈民(398)
孙中山与英国 [美]史扶邻(411)
1911至1913年间的法国外交与孙中山 吴乾兑(420)
二十世纪初法国对孙中山的政策——布加卑事件(1905-1906)[法]白吉尔(442)
法国的影响及各国共和主义者团结一致:论孙中山与法国政界的关系 [法]巴斯蒂(454)
孙中山与德国 [民主德国]罗?费路(471)
武昌革命爆发后的美国舆论和政策 [美]薛君度(500)
孙中山与苏联 [苏]谢?列?齐赫文斯基(528)
论十月革命对孙中山革命运动的影响 [日]池田诚(522)
孙中山与远东电讯社(1920-1921)[苏]石克强(561)
中国民族反帝国主义运动与帝国主义列强的政策(1904-1905)[民主德国]雅恩?累克沙斯(565)
辛亥革命前夕救亡运动的高潮 [日]小岛淑男(575)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与不平等条约 王笛(591)
试论孙中山对不平等条约的认识与态度 林建曾 成晓军(617)
二十一条问题与孙中山 [日]松本英纪(638)
孙文与“满洲”问题——在反对帝国主义和“亚洲主义”之间 [日]藤井升三(661)
孙中山和大亚洲主义 赵军(669)
孙中山与光复会 [日]石田米子(692)
孙中山与民初国民党 严昌洪(715)
孙中山与捍卫共和国的斗争(1912-1922)张磊(741)
首次护法运动中的孙中山 尚明轩(770)
第二次广东军政府时期的孙中山 [日]森时彦(790)
孙中山与国民会议运动 周兴樑(821)
中山北上与历史评价问题 [加拿大]陈志让(846)

中册

孙中山的中心思想和历史地位 蔡尚思(867)
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林增平(879)
兴中会前期(1894-1900)孙中山革命活动与香港关系 [香港]吴伦霓霞(902)
孙中山先生早期在香港思想成长的初探 [香港]霍启昌(929)
论孙中山的自由平等观——近代中国启蒙运动透视 姜义华(941)
孙中山的自由平等观的演变和所揭示的问题 王来棣(962)
孙中山的妇女解放思想及其实践 李静之 侯霭云(989)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与《民约论》[香港]林启彦(1005)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辛亥革命的结局 耿云志(1028)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渊源之探讨及评价 卢仲维(1052)
论孙中山的“权能区分” 李育民(1077)
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述论 曾景忠(1100)
孙中山对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关系的论述 陈锡祺(1125)
关于民生主义评价的一些意见 [日]中村义(1139)
试论孙中山晚年的道路 金冲及 (1153)
孙中山和资产阶级在一九二三年——从独力救国到合力救国的转变 莫世祥(1183)
关于国民党“一大”宣言的几个问题 黄彦(1212)
论“三大政策”的时代性 王杰(1246)
三大政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鲁振祥(1271)
试论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实行三大政策的思想基础 刘永明(1288)
关于“三大政策”的几点考察 [日]狭间直树(1316)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结构[日]山田辰雄(1333)
论孙文思想发展的阶段性 [美]唐德刚(1348)
信仰的理想主义与策略的实用主义——论孙中山的政治性格特征 桑兵(1376)
论孙中山伟人品质 马敏(1403)
关于孙中山研究的方法论——以日本最近的研究状况为中心 [日]野泽丰(1427)
孙中山关于中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思想 丁日初(1443)
论孙中山与亨利?乔治 夏良才(1462)
孙中山与近代西方经济学 汤照连 冯泽(1482)
全面利用外资是加速中国经济建设的有效办法——孙中山先生解职后在从事经济建设活动中的一系列合理主张 郑伟章(1510)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初探 俞中(1530)
民国初年的实业团体活动——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 虞和平(1549)
孙中山民元开国的财政政策 朱宗震(1574)
试论孙中山的货币思想 汤可可 尤学民(1602)
孙中山与农业改革 刘兴华(1625)
中山革命与海军 郑焱(1647)


下册

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张岂之(1673)
从离异到回归——孙中山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章开沅(1690)
孙中山与传统儒学 李侃(1714)
关于孙中山宣扬儒教的动机论 [日]岛田虔次(1738)
一笔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关于孙中山伦理道德思想论述的剖析 张启承 郭志坤(1750)
论孙中山的文化观 龚书铎(1770)
“因袭”、“规抚”、“创获”——孙中山的中西文化观论纲 陈旭麓(1788)
论孙中山学习西方思想的演变 刘学照(1801)
论孙中山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陈崧(1826)
论孙中山的进化观 马自毅(1848)
从康有为到孙中山 汤志钧(1875)
孙中山康有为早期关系探微 孔祥吉(1891)
孙中山与严复思想之比较研究 陈国庆(1911)
1913至1916年孙中山黄兴陈其美关系试析 冯祖贻(1931)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宋教仁与资产阶级民主的困境 [美]普莱斯(1954)
廖仲凯和孙中山 [美]陈福霖(1981)
论孙中山与谭人凤的关系 石芳勤(2008)
论孙中山与伍廷芳 丁贤俊(2034)
从陈炯明事件看孙中山先生和徐谦的关系 [香港] 赵令扬(2062)
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历史环境 胡绳武(2070)
历史的选择——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原因新探 韩明(2092)
孙中山和蒋介石的关系(1906-1916)[美]陆培涌(2123)
瞿秋白与孙中山及三民主义学说 陈铁健(2132)
孙中山与日本人士 俞辛焞(2154)
孙中山的苏联顾问(1920-1925) [美]韦慕廷(2181)
孙中山与亲日派军阀关系之探讨 娄向哲(2207)
孙中山与奉系军阀 习五一(2221)
孙中山与新桂系 [加拿大]拉瑞(2243)
“吴锦堂财阀”与孙中山 [日]中村哲夫(2252)
关于孙中山的祖籍问题——罗香林教授《国父家世源流考》辩误 邱捷 李伯新(2274)
孙中山第一次旅欧的时间和空间的考订 [澳]黄宇和(2298)

* 本目录源自讨论会论文集《孙中山和他的时代——孙中山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上、中、下册)中国孙中山研究学会编,中华书局1989年10月版,圆括号内数字为书内页码。



上一篇: 孙文莲研究成果分享会在本馆召开
下一篇: “孙中山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变革”学术讨论会在本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