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在村中 馆在田间

Home > 馆务公开 >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在村中 馆在田间

    编者按:上世纪90年代初,本馆开始对孙中山故居周边文物环境进行保护,这项当初不被理解的工作,如今受到全国各地同行以及公众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以此为基础,本馆逐步形成了以“孙中山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为主题的展示体系,近年,更把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和展示纳入其中,使整个展示体系更丰富更立体。最近,北京《中国文化报》发表了该报记者的报道,较为详实地记录了这个展示体系的形成过程,特转载于此。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上,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利用文物与保护环境的做法备受关注。在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纪念馆把保护利用好文物及环境作为“中山故居”建设的基点,把纪念馆与故居风貌有机融合,在逾20万平方米的空间,建设“孙中山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为主题的展示体系,保持了故居及周边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一家以孙中山故居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博物馆,建立于1956年。该馆的陈列展览体系围绕“孙中山以及他成长初期的社会环境”这个主题,采用文物与图片相结合、平面展示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手法,分为孙中山纪念展示区、翠亨民居展示区、农耕文化展示区、陆皓东杨殷纪念展示区等部分,立体地呈现孙中山的一生及中国近代的社会风貌。

保护故居周边风貌

    纪念馆所在地是拥有500多年历史的翠亨村,该村位于广东省中山市东南方,临珠江口,毗邻港澳,是岭南传统乡村的缩影,又是中西方文化交汇之地。翠亨村经过岁月的洗礼,保存了清末民初以来的历史、文化、乡土建筑、乡村建设的丰富历史遗存,是了解孙中山及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窗口,于2007年6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保护孙中山故居和馆藏文物以及周边文物环境,是纪念馆不变的宗旨和主要工作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该馆开始保护孙中山故居附近的民房,从翠亨村村民手里租用旧民居,并根据岭南建筑的特色和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加以复原、仿建,恢复了当年的陈设,抢救保护了一批清末民居和民俗文物。纪念馆馆长萧润君说,这项工作起初不被理解,后来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不少村民修建新房时主动将旧式民居出租给纪念馆。经过20多年的努力,有六七十栋民居被纳入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保护范围,占翠亨村民居总数量的2/3。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利用这些民居开辟了民居展示区,除了模拟孙中山故居外,还有大户人家的宅院,也有中等农家和侨眷家庭的屋子,以及药材铺、杂货店、木匠作坊、更楼等,立体地再现了翠亨村当年社会各阶层家庭的生活状况。除了清末民初珠三角地区典型的岭南民居和少数中西结合的房屋外,这里还原样保留了一栋改革开放之初修建的房子,与其他民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模拟场景和实物陈列,四时节令的特色食品、北帝神像、织绣贺幛等翠亨民间习俗在这里集中展示,一部清末民初翠亨村的民俗史徐徐铺开。
    位于纪念馆正门右侧的翠亨村民俗展示区绿树掩映,院落交错,青石铺路,巷陌纵横,步行其中,就像在历史中穿行。观众参观每一栋民居,就像造访清末民初的一户翠亨人家,又像穿行于伟人的邻居之中,既能身临其境地了解童年孙中山的生活环境,又能透视当时珠江三角洲的民俗风情,青少年学生在这里看到了历史,侨居海外的客人在这里找到了记忆。

传播绿色生态农业理念

    翠亨村曾经有大片的农田,童年的孙中山也曾在此参加农业劳动。为了保护翠亨村周边的田园风光和文物环境,纪念馆开辟了占地约60亩的农耕文化展示区,设有作物区、水稻种植区、禽畜饲养区、桑基鱼塘区、现代农业展示区等。
    走进农耕文化展示区,观众首先看到的是占地两亩六分的“龙田”,这块土地由孙中山的父辈租耕,孙中山也曾在此劳作。农耕展示区种植了荔枝、龙眼、番石榴等岭南佳果,盛夏季节,龙眼刚过,番石榴正香。这里花香四溢,在荷花池里有红色的“逸仙莲”和白色的“孙文莲”,荷叶随风飘曳,荷香随风四溢;在一段阴凉的过道里,金银花藤和炮仗花藤相互缠绕、交相开放,分外妖娆。这里有鱼塘,鱼塘边上种满了桑树,再现了桑基鱼塘这一曾经流行于珠三角的农业生产形式。这里还有两块水稻田种植双季稻,没有使用化学肥料和杀虫剂,每到收获季节,稻谷飘香,沁人心脾;走在田基和石桥上,映入眼帘的是正在生长的秧苗和飘香的荷花,好一派田园风光。
    除了进行生态农业展示外,纪念馆还利用这片农田开展“体验伟人农耕生活”等多种活动,吸引学生和社会公众踊跃参与体验活动。每到收获季节,纪念馆就组织青少年来收割稻谷,让他们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了解孙中山成长时代的生活。一些来访的外国人也加入其中,去年有一对80多岁的加拿大夫妇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生长着的稻谷,两个美国女孩兴奋地在这里见到了草莓生长的样子。这片农田展示区在保护文物环境的同时,传播了绿色生态农业理念,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及博物馆与观众互动的精彩项目,也成为纪念馆的一项文化品牌。

以物质文化保护成果展示非遗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还利用长期保护的古民居进行非遗展示,用物质文化保护的成果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片由一栋栋旧民居组成的非遗展示区,陈列了醉舞龙、崖口飘色、中山咸水歌、小榄菊花会等国家和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片占地几千平方米的展示区通过文字、照片、实物、图片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技艺和制作过程。
    为了让非遗活起来,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利用民间节日做非遗展示,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表演:每逢端午佳节,非遗传承人在现场裹棕;到了中秋,传承人现场传授做月饼的技艺;春节期间,“长洲醉龙”上下翻飞……纪念馆还邀请观众参与其中,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增加了展览的活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2014年10月14日第7版 作者: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上一篇: 转载: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全文)
下一篇: 媒体关注:我市昨举行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周年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