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陵墓。民国14年(1925)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按照其遗愿,于民国18年6月1日将其遗体从北京运至此地安葬。陵墓于民国15年1月动工,民国18年春主体工程建成。整个建筑群傍山而筑,呈“自由钟”形。主要建筑有祭堂、墓室、碑亭、墓道等,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陵园总面积则达3000多公顷。墓室海拔158米。从墓道到墓室,平面距离700米,高低相差约70米,共392级石阶。陵墓正南端为半月形广场,陵园大道横贯其间。陵墓起自三阙门大牌坊,高11米,宽17米,由4根大柱和6条横额互相连接。中门横楣刻孙中山手书“博爱”二字。三拱形陵门高16.5米,阔26.7米,进深8.87米,以蓝琉璃瓦覆顶,额刻“天下为公”四字。陵门前两侧置一对高约3米的汉白玉石狮,为民国24年7月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所赠。后为碑亭,中立高约9米,宽5.34米的花岗石墓碑,刻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字为谭延闿所书。大平台宽34米,长150米,中央有花岗石华表两座,高12.7米,六角形柱身浮雕云纹,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赠。平台前石阶两边各置一带盖的古铜鼎,高2.3米,口径2米,下有石座,高3.3米,是孙科为其父所制。祭堂仿北京故宫崇楼形式,三通拱门分书“民族”、“民权”、“民生”于门额,由张静江所书。中门另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匾额。斗式藻井顶。祭堂正中,有身着长袍马褂、手持书卷的白色大理石刻孙中山坐像,由波兰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雕刻。像高5米。坐像四周刻有《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振聋发聩》、《讨袁护国》、《国会援印》六幅描绘孙中山革命历程的浮雕。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上刻孙中山《建国大纲》全文。后壁刻蒋介石、胡汉民所书《总理遗训》、《总理遗嘱》和谭延闿所书《总理告诫党员演说词》。堂后为墓室,形如覆釜,直径18米,高11米。两重门额上分别刻有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和张静江书“孙中山先生之墓”。墓室内置孙中山着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坐像以下5米处以美制铜棺葬孙中山遗体,并用钢筋水泥密封。中山陵整个建筑由吕彦直设计。民国22年,中山陵园的全部建筑基本告成。建国后,1966年、1978年、1986年进行过修缮。陵墓附近尚有中山植物园等多处辅助、纪念性建筑。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以中山陵为主体的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中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钟山风景名胜区又被国家旅游局评选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9年,获“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