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笃学求索 诗文书画样样精通——访《蘸得岐水写春风》作者、中山著名书法家黄衍增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知行合一笃学求索 诗文书画样样精通——访《蘸得岐水写春风》作者、中山著名书法家黄衍增

人物简介
黄衍增,中山市西区长洲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原理事,中山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现名誉主席。1994年起,先后在中山、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著有《香山翰墨》《书法简明教材》《黄衍增书法集》(三辑)《若如斋吟草》(卷一、卷二)《烟雨深处》《三珠树——胡秋萍、杨晓琳、韦斯琴书法集》《文波墨澜——八家书法小品集》等。最新作品《蘸得岐水写春风》于2022年2月正式上市。

开卷

文征明是明朝中期的著名书法家,与唐伯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大才子”,又因其“诗文书画”样样精通,亦被称作“四绝全才”。在中山,也有这样一位“四艺全才”,他便是年过七旬的著名书法家黄衍增先生。

2021年年底,黄衍增撰写的新书、人文杂谈合集《蘸得岐水写春风》正式发布。全书共分为“曾经沧海”“古渚烟雨”“山外青山”“江流有声”“《香山翰墨》外篇”五个章节,记录了中山的地方历史、传统文化、人文风土和名人雅士的故事,展现出中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存史价值。这本书中的文章、书法、绘画、诗词全部由黄衍增一人在近十年间创作而成,成为他集“诗文书画”于一体的代表作。

虎年春节刚过,《蘸得岐水写春风》第一版印刷完成,正式上市销售。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黄衍增先生,听他讲述该书背后的创作故事。

●10年积累 无心插柳柳成荫

深蓝色的封面、烫金的书名,捧起这本仍散发着墨香的新作,品读之下,给人以沉稳、醇厚之感,这一点与多年浸淫书画、极具大家风范的黄衍增给人的第一感觉极为相似。细品书名,一个“蘸”字可谓点睛之笔,生动之意尽显其中,也与其书法家身份吻合;“岐水”二字透着浓浓的香山味,“写春风”则描绘出了“春风润万物”的意境。黄衍增介绍,最初的书名其实并非这句,后经与多位专业人士探讨,最终选取了这句话来作为书名。

纵观全书,除“山外青山”这部分讲述的是黄衍增游览祖国名胜古迹、观秀丽山川时的感怀外,其余的多是对中山历史遗迹的寻访与探研,对家乡文事武学演变和传承的回溯与追忆,以及同乡故旧翰墨书画的观摩与品鉴。这些文章看似琐碎,却内涵机理,外显风雅。

黄衍增介绍,书中的内容跨越了近10年的时间,写这些文章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成书,只是每次与朋友沟通交流,或者各地行走后,心有所感,就顺手记录了下来。闲暇之余,他也会为这些文章配上一些书画作品。文章多了之后,就担心若不整理一下,时间长了难免散失。在友人的提议以及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他有了出书的计划,于是这本人文杂谈集应运而生,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事必躬亲 严谨考证

细品黄衍增的新书,可以看出,他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他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名川大山;对于自己生活的中山,更是走遍了每个角落。很多中山散佚的历史文化故事,都被他一一考证、复原出来。

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让黄衍增的诗文书画有了鲜活生气,让作品有了更为旺盛的生命力,也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他翻动书页,留在了“谈云迳寺匾”这一章节。位于岐澳古道上的云迳寺是清代古寺,深藏于五桂山中。岐澳古道是指古代从中山石岐到澳门的陆上通道,作为南粤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是历史上繁荣一时的贸易通道和官道,见证了粤澳两地经贸往来、文化相融的历史。随着岐澳古道的逐渐冷落,云迳寺也随之荒废倒塌。

近几年来,中山正全力加快岐澳古道中山段项目建设。当听友人说到荒废的云迳寺时,他突然想到曾听一位家住五桂山的老友说起年轻时随父亲上山采药,曾见到荒废的寺外躺着一块牌匾,上书“云迳寺”三字以及“岭南第一才子”宋湘的签名。年过7旬的他,凭着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对书法的热爱,不顾路途艰难,翻山越岭来到云迳寺旧址。经过现场考证,又多方搜集宋湘的墨迹进行观摩研究后,黄衍增重新集纳复写了牌匾上的字。由他题写的匾额刻制完成后,重新立在了“云迳寺”的旧址上,为后人寻觅古迹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历史留下印记。

类似的故事还有著名的“香山八景”中的“金鼓朝阳”。通过查阅多方资料以及多番考证,黄衍增纠正了人们以前认为“金鼓朝阳”这一景点应该位于沙溪或斗门又或在白衣寺附近的错误认知。他考据证实了这个景点实际上是位于莲峰山群东北角的金鼓角山,即现在的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内。此事得到了校方的高度重视,2021年学校重新美化了景点,并在山顶新建了“朝阳亭”,由黄衍增亲自撰写匾联。又一段历史,因他的严谨考证得以重现和留存。

●幼承家学 自成风格

能够在书法上取得如今的成就,黄衍增说都要归功于他父亲,他小时候学书法的故事,在书中也有详细记载。儿时,每逢春节来临,曾任烟洲学校校长的父亲就会被邻里约写春联,自己则理所当然地成了打杂的义工。从那时起,父亲便以严格的方法引导他迈入书法之门。

“他专挑晚饭之前的时间让我写毛笔字,还叮嘱母亲没写完就不准开饭,久而久之,我就养成了爱写字的好习惯。”回忆往事,黄衍增忍不住笑着说,如今他还保留着父亲当年送给他的洗笔盅和镇纸石,虽然已经旧得缺了口,但它们却见证着他的启蒙和自学时光,成为了“珍藏品”。

如果说父亲是引路人,那么他的族叔、中国当代文化大家黄苗子老先生(2011年获得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则是他书画生涯中的贵人。1998年,黄苗子老先生在回家乡中山期间,以及在后来的交往中,给予了黄衍增很多点拨,对他技艺的飞速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评价黄衍增的书法作品时,《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孟会祥这样写道:“黄衍增先生篆、隶、楷、行、草五体书齐头并进,一例追求大书深刻、笔重墨酣的金石味道……他对篆书的涉猎最广,举凡甲骨、金文、小篆,都有独到之处,都一例宽松,有脱巾独步的雍容之美。他的草书则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以一画而幻成万有。黄衍增先生的篆书与草书是相互支撑的,篆书中有草书的枯润相生,而草书中有篆书的委婉畅达。”

●得大家指点 书画俱佳

在《蘸得岐水写春风》这本书中,除了文字和书法作品外,还有不少清雅的画作和传统诗词。细看这些画作,与我们平时见到的传统山水、花鸟画法不同,能感觉到作者是以书法线条入画,无画工气,而富书卷气,类似于中国传统的文人画,画面不大,设色清雅,色彩不浓烈,所作花草,构图寓巧于拙,整个画面更显生机勃勃。

黄衍增年轻时曾自学过画画,后来他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书法研习上。直到2009年,他有幸获赠了一幅黄苗子所作的葫芦图,黄衍增突然有了“依样画葫芦”的兴致,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当时我对画画很有兴趣,还寄了一批小品画给苗子叔,请他指点。后来我专门去了一趟北京,见到了苗子叔,得到了他的当面指导。”黄衍增清楚地记得,黄苗子对他的每张画都进行了点评,并从线条、构图、题款、设色、水气、墨气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令他受益匪浅。

2012年11月,黄衍增在上海举办了展览,作品由此前单一的书法变成了诗书画俱有,他的艺术事业也由此迈上了新阶段。从此,兰竹菊荷等清雅的文人画时时出现在他的笔端。

●遵从内心 传业解惑

遵从内心的喜好,做自己爱做的事,是黄衍增现下最大的追求。除了钻研诗词书画,空闲的时候,他还会侍弄一下花草,教一教喜爱书法的“徒弟们”,从小学生到成年人,来者不拒。在他看来,学习书法,是现代人陶冶情操、调整情绪、提升文化素养的好办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他很乐意像黄苗子老先生当年那样,对求知若渴的后辈给予帮助。

“苗子叔曾开玩笑说,写字比杀猪容易,猪会嚎叫挣扎逃跑,写字却是安安静静的,任你摆布。”黄衍增笑言,黄苗子老先生无非是想要表达,书法其实并没有高高在上、深不可测,古人写书法也多是为了记录和考功名用。随着多年的发展,书法对于当代人而言,更多的是艺术属性和观赏属性,但无论社会怎样变迁,想要学好书法,就需要沉下心来,勤加练习。

展望2022年,黄衍增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我希望今年能够写一本纪念苗子叔的书,让这位著名的中山籍艺术大家被更多人熟知。”

来源:中山日报   2022-02-27



上一篇: 唱到白头不退休 三千作品永流传——记中山民歌手何福友
下一篇: 我市举行“文化兴城”研讨会,与会专家建议——让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成“并蒂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