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激发非遗活力 再现非遗当代价值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中山激发非遗活力 再现非遗当代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在中山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将祖先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中山市文化部门在全市各镇区开展了地毯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挖掘。截至目前,中山市共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7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20项、市级41项)。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中山市的一张文化品牌。透过这些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了解到中山这座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破解中山社会和谐发展的基因密码。
今年6月11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中山)暨石岐龙舟文化周将于6月11日—14日在我市举行,全省各地也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非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社会自觉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

■推动跨界融合  再现非遗当代价值

每到端午佳节,吃一口香甜的粽子,看一场龙舟表演,是中山人由来已久的传统。今年的端午,央视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栏目聚焦中山端午文化,刚刚入选中山市第九批非遗名录的港口镇“龙艇”以及遍布中山酒楼的芦兜粽登上了央视屏幕。港口龙艇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罗志明,十几岁起就跟随父亲学做艇,父子俩打造的各类龙艇已经有6000多艘,从一种古朴的交通工具,到一门代代相传的手艺,再到入选了中山市市级非遗名录的民俗文化,龙艇作为一种承载记忆的工艺品已经走入了市场。端午节吃芦兜粽,是中山人由来已久的传统,中山人包粽子选用的芦兜叶,既有植物的清香,又有清热祛湿的功效。芦兜粽也从中山人端午节的时令食品,成为中山人饭桌上常备的美食,靠着这一个单品,一间街边小店也能发展成为大餐厅。

在黄圃镇鳌山村,端午这天再现了昔日“游龙闹端午”的热闹景象,村民们齐齐摇桨,驾驶龙舟在村中水道穿行,以巡游的方式延续传统,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多彩的民俗盛宴,展现了中山传统节日端午的魅力,也吸引了附近的居民前来观看。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非遗的产生与发展,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密不可分。走进寻常百姓家,从日常生活中汲取新养分、获得新发展,是非遗价值进一步激活的重要体现。从陈列在馆的“古董”到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友”,中山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非遗与文化旅游等产业业态深度融合,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社会生活中出新出彩。每年通过组织举办“中山市民歌民乐大赛”以及各类非遗主题作品展、非遗文创大赛等,鼓励指导非遗项目主体探索非遗项目内容和表现方式创新,创作符合现代生活要求、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非遗展演节目。近年来先后完成中山咸水歌、醉龙舞、鹤舞等非遗精品节目重新编排、歌词与唱法创新以及剧本改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除此之外,中山广泛开展非遗品牌活动,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功能和文化价值。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假日期间,举办“我们的节日”“非遗体验日”等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如咸水歌、赛龙舟、舞龙、舞鹤等特色非遗节目,先后打造了小榄菊花会、石岐龙舟文化节、西区醉龙文化节、东区金龙文化节等特色非遗活动品牌,让非遗项目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和城乡居民留住乡韵乡音的重要载体。

推动非遗节目融入旅游景区。充分发挥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独特优势,引导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与文化旅游企业合作,做好非遗项目的产品开发,打造了咀香园、红博城等以非遗项目展示体验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景区,其中孙中山故里旅游区的非物质文化展示馆常年开展醉龙舞、中山咸水歌等非遗节目展示演出。

■借力数字技术 实现非遗线上线下传承发展

贴近年轻群体,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传播非遗,让更多年轻人易于接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中山近年来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推进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的深度应用,打通非遗线上线下传承发展渠道。

2012年以来我市启动了非遗传承人抢救记录工程,对醉龙舞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三乡木偶戏等濒危项目的传承人进行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方面的系统性记录,建立了广东省首个地级市非遗数据库,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目前已完成20个非遗项目的记录工作,涵盖了传统技艺、传统艺术、传统音乐、民俗等七个类别,实现了非遗项目实体和数据保护“双保险”。

与此同时,推动非遗节目线上传播。为扩大中山非遗影响力,我市启动了“云游非遗展示馆”活动,拍摄制作了中山非遗展示馆等非遗展示场馆VR全景。同时,“非遗云课堂”组织咀香园杏仁饼、芦兜粽、醉龙、洪拳、麒麟舞等非遗项目录制了15个非遗节目教学片,通过“文旅中山”公众号、“中山非遗”小程序等公共文化服务线上平台播出,方便市民群众深入了解非遗项目,扩大非遗项目在民间的传播。

“直播带货”是这两年快速崛起的新兴电商销售模式,从2020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始,中山市文化馆正式开通抖音号,直播首秀了“首届中山非遗线上购物节——2020年中山市非遗种草大会”。2021年,主办方精选的“种草”产品清单近60种,其中既有“好吃的”,如咀香园杏仁饼、黄圃腊味、石岐米酒、菊花荼薇美食等;又有“好看的”,如小榄刺绣、陶塑艺术装饰品、三乡茶果文创等;还有各种“好用的”,如五桂山土沉香、大涌红木等等。为了让市民买得开心,主办方通过中山市文化馆公众号、中山非遗小程序等平台开展端午传统文化有奖问答,送出文化消费优惠券,鼓励大众广泛参与。除了进行线上展示销售,直播间还邀请隆都传统饮食习俗、三乡茶果传统饮食习俗、石岐米酒传统酿造技艺等非遗传承人在线互动,展示传统技艺,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直播购物”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千枝万叶,不离根本。中山市文化馆馆长方文表示,未来中山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迷人的光彩”的重要指示精神,重点实施“强基、提升、振兴、传播、融合、双创”六大行动计划,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成为推动中山文化繁荣兴盛、实现高质量崛起的新动能。

来源:中山日报   2022-06-11



上一篇: 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下一篇: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中山)暨石岐龙舟文化周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