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三乡镇雍陌村,青山苍苍,郑观应故居一带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为迎接郑观应诞辰180周年,三乡镇对郑观应故居周边景观进行改造提升,以郑观应故居为依托,拓展周边景观,打造全新园林式公共空间——偫鹤园。
“不在真古董面前造假!”偫鹤园的设计团队总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讲师陈坚认为,郑观应历史文化景观的修缮改造,原真性很重要,也就是恢复和表达真的信息很重要,并非简单的修复如旧,因此,他将“与古为新、修旧还真”的理念传递给了整个设计和施工团队。随着工程的推进,偫鹤园的面纱正徐徐掀开。
偫鹤园遵循“修旧还真”理念
原来的郑观应故居占地面积较小,而此次修缮改造将周边老房子纳入设计中,通过改造增设郑观应故居展馆,加上周边其他景观,形成占地面积8110平方米的偫鹤园,以雍陌下街为分界线,分为积厚园和纪念园两个园区。整个项目包括4期工程,分别为历史微光广场工程、积厚园工程、纪念园工程、名人堂与纪念馆广场工程。
“我们尽可能不破坏建筑的原真性,对郑观应故居进行修缮提升,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环境和建筑风貌。”陈坚介绍,偫鹤园作为雍陌村文化展示区的核心,在设计上几经修改,最终以“与古为新,修旧还真”为核心理念,采用传统岭南庭园范式进行建设。
通过打造偫鹤园,郑观应故居和雍陌村的历史风貌得以修复重现,我们与这位被称为 “晚清全面看世界的第一人”的启蒙思想家的距离也变得更近了。
移步换景还原历史变迁
进入偫鹤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历史微光广场,广场中间“波光粼粼”。穿过历史微光广场,复原重建的积厚堂(晓溪郑公祠),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为什么叫历史微光广场?陈坚介绍,广场利用亮面石头在草坪广场上间铺,喷雾之中,经过阳光照射,就会泛起一片粼粼波光,这是用景观意象的手法还原最初雍陌河从祠堂前流过的场景,利用现代园林工艺的精心设计,呈现历史河流当中的“波光粼粼”,因而得名。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微光广场作为一个下沉的汇水广场,采取“海绵设计”系统,利用收集雨水,解决园林用水和场地排水问题。
积厚堂,又叫晓溪郑公祠,修建于晚清,有着传统岭南祠堂“三厢三进”的特色,是当时雍陌祠堂群中最大的祠堂,后来拆除改建为雍陌小学和幼儿园。这次的景观改造,不仅将积厚堂重新修复,更保留了部分雍陌小学旧校区的课室内墙及走廊,将曾经的校园记忆重新融入园区中,继续留存在下一代人的心中。
陈坚告诉记者,设计之初,积厚堂没有任何历史资料,第一版设计就按照典型的岭南园林设计。但后来找到1980年晓溪郑公祠的图片以及20世纪60年代雍陌村的航拍照片,设计团队就决定推翻原来的设计,重新按照历史影像资料,参考村中三座古老的祠堂,还原修复,做到“修旧还真”。
积厚堂自1912年起就一直用于教学,东山小学、五区小学都曾在积厚堂办学。1981年雍陌小学在该址正式建校,后来雍陌小学迁建,学校就成为雍陌幼儿园的办学场所。设计团队也将这段历史保存下来,把原本东山小学两间课室作为陈列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拆除雍陌幼儿园的时候,发现墙体有不少青砖,就是原先积厚堂的建筑用砖。重新修建积厚堂时,就部分使用这些青砖,希望通过青砖承载积厚堂的历史记忆。同样,三乡作为著名的侨乡,很多侨胞捐资助学,修建雍陌小学,设计团队也很好地将13块见证历史的捐建碑融入景点中,展示侨乡文化。
从雍陌小学的旧时光走出来,就到了纪念园、名人堂与纪念馆广场,这里极大限度保存了原有的样貌,连郑观应故居前的大榕树都被保留了下来。
在郑观应故居边上,原先有一口小池塘。在修建纪念园时,设计团队参照旧时池塘位置和传统岭南庭园格局建设了水榭船厅和锦鲤池。郑观应故居倒映在锦鲤池上,与蓝天、白云、绿树浑然一体,形成一幅绝美的画卷。
来源:中山日报 202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