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察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 田野考察

田野考察


源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田野考察法正在不断地被引入历史研究。田野考察即“直接观察法”,也是研究工作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考察。其涉猎的范畴和领域相当广,举凡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学、哲学、艺术、民俗等,都可透过田野资料的收集和记录,架构出新的研究体系和理论基础。

“走向民间、走向田野”的田野考察以社区为核心,既关注社区内部的共时结构,又要追问社区的变迁,观察社区内外的关系。田野即历史现场,置身其中能最快感知文献之间的关系,体验历史整体,从而更为综合、具体地理解“大传统”与“小传统”、“国家”与“社会”、“王朝制度”与“村野民俗”、“地方性知识”与“跨区域流动”等在同一时空中的意义。通过田野考察,历史文献获得“再生”,文献所涉及的制度、人名、地名、社会关系、传承系统在时空中被准确定位,变得鲜活,富有生命。利用文字资料、口述历史、历史遗迹,通过辨别印证,还可揭示伪史料的社会理由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机制。

多年来,本馆围绕业务研究主题与展陈体系,借助田野考察的方法路径,走近乡野寻访搜集碑刻、日记、书信、契约、族谱、账本、民谣儿歌、戏曲唱本、民间传说、签诗、宗教榜文、日用杂书等历史文献,同时关注雕塑、画像、庙宇、祠堂、纪念碑、坟墓、日常生活与生产用具等物质实体以及戏曲表演、宗教仪式等各种日常礼仪、年节庆典等非物质文化样本,由此大大拓宽了研究和展陈所需的文献范围,超越单纯的孙中山及民国大人物、大事件的政治史, 将研究视线下移深入到珠三角尤其是香山(中山)民众的日常生活、大众心态、地方风俗、民间宗教、村落文化等更广阔的社会历史空间。

基于上述理念,本馆多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内外甚至境外(如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东莞、中山、珠海,以及武汉、南京、上海、香港、澳门、檀香山等地)考察孙中山及其追随者的相关历史遗存,具体而言:到翠亨村周边孙家杨家墓地、陆皓东墓地等做碑刻拓片等,并以此开展孙氏家世源流研究;到中山市大环村进行“追随孙中山革命的香山人及其故居考察”做专题调研,搜寻村闸门、各式碉楼、华佗山(庙)、抗战英雄纪念亭及纪念碑、旧渡口、天主教堂遗址、张惠长故居及相关民俗等;到珠海市长沙墟采访当地老人,了解、记录有关郑和的生平和事迹;到中山市隆都地区沙溪、大涌等地考察传统乡村社会与社区的历史记忆与建构,并以此申报社科规划立项课题,形成研究报告。另外,还抢救性的搜集保护一批濒临失传或逐渐消失的地方民俗如咸水歌、醉龙舞、农耕文化等具有传承价值的活态文化。最终形成一系列孙中山及其追随者的学术论著和一套涵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展陈体系。